本文围绕上海市静安区的一起租机放贷案展开,详细介绍了案件的发生、侦查、审查起诉等过程,揭示了非法放贷的犯罪手法和利益链条,同时阐述了检察机关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对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以及后续的防范举措。
在当今社会,各种贷款小广告随处可见,其中一些看似诱人的“租借手机套现,无需抵押、快速审核、当天放款”的广告,背后却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陷阱。借款人陈女士就因为轻信这类小广告,陷入了一场噩梦般的债务危机。
2024年2月,陈女士因急需用钱,联系了以前认识的贷款中介吴某。吴某声称有无需抵押、征信的贷款渠道,即通过租机平台分期租赁手机再折价变现的方式借款。陈女士在吴某的引导下,下载安装了“某商城”App,并在线上签订了“分期协议”。协议约定“租借”手机,在3个月内分12期支付约手机价值两倍的租金,期满后获得手机所有权。起初,陈女士以为只需要租赁几部高价手机变卖就能凑足借款,但吴某表示手机是折价出售,不能按市场价计算。在层层套路之下,陈女士先后租得40余部手机,套现18万余元,然而3个月内需偿还的“租金”却高达40余万元。
陈女士意识到不对劲后,来到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报案。静安分局迅速立案侦查,根据线索怀疑这背后是一条非法放贷的产业链。2024年2月21日,侦查人员抓获犯罪嫌疑人戴某并扣押涉案物品。
该案放贷手法新颖,涉及租机平台、贷款中介、手机回收商等多方。戴某到案后,始终否认变相非法放贷的事实,辩称平台从事的是手机分期买卖业务。为厘清犯罪链条,静安区检察院在侦查阶段应邀依法介入,与公安机关会商,建议加大侦查力度,恢复涉案平台、手机等数据。
原来,2023年左右,戴某听贷款中介提到“租机放贷”很赚钱,便在2023年7月设立了“某商城”分期租赁App。他还找来吴某、秦某等贷款中介,承诺给予丰厚报酬。租机放贷的运作流程为:贷款中介引导客户下载App并签订租机协议,中介将手机邮寄至戴某安排的回收商处变现,扣除各项费用后将剩余钱款打到客户账户,而借款人需支付高额账单。
2024年8月29日,案件移送至静安区检察院审查起诉。审查期间,检察官发现戴某手机内有多份放贷记录及获利表格等证据,戴某还提出曾与部分客户约定减免利息的辩解。为查清关键事实,检察院将案件退回补充侦查。经审计,2023年7月至2024年2月,戴某以租机方式向130余人放贷,金额共计170万元,年化利率为37%至1155%不等。
2024年12月27日,案件再次移送审查起诉。检察官发现戴某手机中部分借款人手持借款合同与现金的照片,怀疑其存在线下放贷行为。经进一步侦查,查明2023年4月至2024年2月,戴某还向40余人发放贷款200余万元,年化利率为76%至2520%不等。此外,检察官还发现多名中介人员为戴某及其他非法平台介绍客户,可能构成非法经营共同犯罪,遂将线索移送公安机关。目前,与该案关联的贷款中介、手机回收商等人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相关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在审查过程中,检察官还发现戴某非法获取并利用公民个人信息拓展客户。虽然其行为未达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入罪标准,但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规定。2025年2月11日,静安区检察院以涉嫌非法经营罪对戴某提起公诉,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要求戴某永久删除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数据,并公开赔礼道歉。
3月20日,静安区检察院联合区法院、区公安分局属地派出所,到涉案手机回收商铺所在的商场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并与商场管理方就市场经营者准入门槛、监管要求等进行座谈交流。下一步,静安区检察院将持续深化源头治理,制发针对性检察建议,与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开展预防金融犯罪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护航区域金融高质量发展。
本文详细讲述了上海市静安区首例租机放贷案的侦破过程,揭示了非法放贷的复杂犯罪手法和利益链条。检察机关在案件办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全面查明犯罪事实,打击非法放贷利益链,还关注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同时,检察机关通过实地调研和后续的防范举措,致力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护航区域金融高质量发展。提醒广大消费者要警惕类似的贷款陷阱,保护好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