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公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数据,深入剖析北京独角兽企业数量和估值长期领先全国的现状、独特生长现象,阐述北京通过长周期布局、打造生态雨林、提供密集资本等方式培育独角兽企业,还提及加速培育新型潜在独角兽的举措,展现北京作为创新高地的活力与潜力。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一组令人瞩目的数据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目前,中国独角兽企业总数达到409家,占据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的近30%。其中,北京市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多达115家,总估值高达5949亿美元,并且数量和估值已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世界前三。究竟是什么因素让北京成为了这片闪耀的创新高地呢?
北京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和估值方面长期领先全国。《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5年)》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发布,报告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分布在57个城市,“北上深杭广”这几个城市的企业数量集聚超过六成,估值总额占全国七成以上。北京毫无悬念地位居首位,上海、深圳、广州和杭州则分列二至五位。
中关村高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岳德钰表示:“自从有独角兽相关榜单以来,北京就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的位置。”
2025年3月28日,在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内,人形机器人“Casbot01”正热情地向参观者“比心”。(新华社记者鞠焕宗 摄)
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北京的独角兽企业呈现出独特的生长现象。它们从“破土”而出到快速成长,发展速度超越常规,并且企业之间相互滋养、共同发展。
在人工智能领域,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零一万物等AI大模型企业,成立时间均不足3年。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独角兽企业的飞速发展,那些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等企业提供重要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的企业,自身业务也迎来了迅猛增长。
北京的硬科技独角兽企业占比达到71.3%,在过去5年里增长了28.3%,保持着年均7%的增长速度。在商业航天、集成电路等技术领域,北京的独角兽企业创造出了多项国际领先的重大创新成果。
如今,北京已经成为全球性创新策源地。全球首个能够模拟人类手操作手机电脑的自主智能体在这里诞生,首款连续发射成功的液氧甲烷火箭在这里研发,首颗RISC – V边缘计算芯片也在这里问世。
“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精神,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基因之中。“融资迅速、领域广泛、高度聚集”成为了北京独角兽企业群体的鲜明特征。
如果说独角兽企业是每个行业中遨游的蛟龙,那么北京就是一片不断孕育蛟龙的大海。在这里,“只用一杯咖啡的时间,就集齐人才、技术、资本”的故事屡见不鲜。
长周期布局助推爆发式裂变:
北京坚持长周期超前布局,最大程度地转化自身深厚的科教人才优势。凭借良好的生态基础,搭建起了独角兽梯度培育体系。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冯丹认为,人才、成果、资本天然会向“创新的源头”聚集,在北京,从实验室跑出独角兽企业的故事不断上演。
数据显示,北京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77家,占全国总数的近三分之一。2024年,北京地区有58项成果获评国家科技三大奖,占全国约三成。
冯丹表示:“由在京院所、高校或企业牵头完成的、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数量始终领跑全国,带动了一批高科技成果落地和产业化。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生物医药……北京市在众多可能实现爆发的重大领域提前布局。例如,DeepSeek有三分之二员工在京办公,不少研发工作由北京市相关部门推动。”
2025年3月27日,在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内,参观者正在观看一款名为“加速T1”(Booster T1)的人形机器人踢足球。(新华社记者鞠焕宗 摄)
打造生态雨林孕育合适土壤:
北京长期致力于培育科技创新的生态雨林,不断锻造要素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了自我衍生的创新群落。
人工智能大模型独角兽、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德兵表示:“国内独角兽企业普遍遭遇过‘成长的烦恼’,因为科研成果转化、市场拓展往往伴随着较长研发周期和较多资金投入,需要耐心呵护、扶持。”从办公场地、算力、资金,到人才落地、产业链协同,该公司获得了全方位支持。
此外,北京出台了“独角兽十条”全链条政策,为独角兽企业配备专职服务管家,鼓励申报前沿或颠覆性技术项目并给予研发费用支持,开放应用场景支持企业开拓市场等。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剑华表示,北京已经连续8年以1500余项举措迭代改革营商环境,聚焦打造“北京服务”,以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放大人才、资本等要素集聚优势,形成具有内生动力的生态,使这座城市始终充满创新活力,在技术创新浪潮中昂立潮头,先人一步。
以密集资本形成有力支撑: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认为:“资本是独角兽发展的血脉。”资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引领作用十分显著。北京清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秀冬说,公司历经18个月研发的“大算力”芯片终于实现试生产,但由于缺乏资金支持,产品开拓、后续研发都成了问题。关键时刻,北京的耐心资本“出手”投资1.5亿元股权,缓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截至2024年末,北京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14万亿元,同比增长10%,有贷户数同比增长12%。北京还组建了8支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形成千亿级投资规模,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以指数级速度重塑生产、生活和协作方式。参与这场革命的独角兽企业本身也在发生改变。
受访专家表示,从近年来全球独角兽爆发经验来看,往往200人左右或更小的组织最具有创新活力,这些新型潜在独角兽企业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优秀代表。如何健全潜在独角兽企业的遴选发现机制,提供更为优质的发展环境,是持续抢占竞争优势的关键。
2025年3月27日,人们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咨询台参观仿生人形机器人。(新华社记者张晨霖 摄)
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入融合,是北京未来发力的重点。中关村高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岳德钰表示:“布局新赛道引领未来趋势,在合成生物、具身智能等领域,北京已储备一批潜在独角兽企业。”
当前,北京正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出台了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30余项细分产业政策,发布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前瞻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6G通信、量子信息、新型储能等20个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培育和发展潜在独角兽。
在北京,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诞生,企业诞生密度已经超越硅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资助者中,45岁及以下项目负责人的比例已达到80%;2024年23家新晋独角兽企业中,13家来自未来产业……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张继红说,闯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是北京和中关村的使命。北京将加大先行先试的改革力度,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形成良好的政策制度,聚焦原始创新,打造未来产业的创新策源地。
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袭来,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北京这片创新沃土,正不断积蓄改变未来的力量。
本文深入剖析了北京独角兽企业的发展状况。北京独角兽企业数量和估值领先全国,具有独特生长现象。北京通过长周期布局、打造创新生态、提供资本支持等方式培育独角兽企业。同时,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加速培育新型潜在独角兽。北京凭借其创新精神和政策支持,在科技革命浪潮中不断积蓄力量,有望持续引领科技创新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2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