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3·15”期间网民对家里长辈过期食物舍不得丢的吐槽展开,探讨了老人“囤物癖”的心理成因,给出克服建议,还介绍了剩菜放冰箱的注意事项。
当“3·15”的风轻轻吹进千家万户,一场关于家庭日常的独特讨论在网民中热烈展开。
在这个特别的时期,社交平台成了大家分享家庭趣事与困扰的舞台。过期的米面粮油静静躺在角落里,长期存放的腌腊食品散发着岁月的气息,甚至还有复热了一周的饭菜仍被保留着。据上游新闻报道,众多网友纷纷发帖吐槽自家长辈的“迷惑操作”,诸如“3·15该曝光我外婆”“希望3·15查一下我屋头的冰箱吧”之类的话语层出不穷。有网友还称自己家冰箱里居然还有过年时做的冷冻猪蹄,这一现象着实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那么,大量食物过期却舍不得丢弃,这种行为算“囤货癖”吗?而冰箱里久置的食物又究竟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怎样的危害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听听营养学专家和心理学专家的专业解读。
网友称自己家冰箱还有过年做的冷冻猪蹄。 受访者供图
心理专家: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
针对老人过期食物舍不得丢的行为,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博士、英国心理学会特许心理咨询学家陈志林深入剖析了其中的心理成因。
“首先,节俭习惯已经深深烙印在长辈们的心中。”陈志林说道,“在他们的认知里,只要食物等物品的外观没有明显变质,即便过了保质期,丢掉就等同于浪费。这种浪费行为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节俭观念早已融入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之中。”此外,某些物品不丢或许还存在着情感依恋,这是一种无形的束缚。“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是基于情感联结产生的特殊心理依赖。”
陈志林进一步分析,不愿意丢的背后或许也和长辈对过期食品危害的认知局限有关。“在他们的观念中,稍微过期的食品似乎仍然可以食用,这种认知偏差会导致他们在处理过期物品时犹豫不决。”他认为,“囤物癖”并非是无端产生的怪异行径,而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在过去物资供应不稳定的时期,老一辈人通过囤积物品,能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仿佛充足的储备可以抵御生活中的各种变故和不确定性。这种行为模式是他们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并非无理取闹,作为小辈,我们需要从历史和心理层面去理解和尊重他们。”
那么,如何帮助老人克服“囤物癖”呢?陈志林给出了三点实用建议。
首先,他建议子女在与老人沟通时,要保持温和、耐心且专业的态度。“可以通过展示真实且有说服力的案例,比如过期食品引发食物中毒、健康受损等报道或医学研究资料,让老人直观地认识到过度囤物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陈志林说,在引导过程中,要以科学知识为依据,深入浅出地解释原理,帮助他们明白囤物行为不仅无法保障生活,反而可能危害自身及家人的健康,从而逐步改变他们的固有观念。
第二点,他认为帮助老人制定科学合理的购物计划十分关键。“这需要充分考虑家庭的实际需求以及物品的消耗速度,精确计算购买的数量和频率,避免盲目囤积。”他建议,小辈可以定期与老人一同清理家中物品,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及其他物品及时妥善处理。通过这种方式,引导老人养成理性消费和定期整理的良好习惯,逐步克服囤物行为。
最后,他强调关注老人的情感需求也很重要。“我们要认识到情感缺失可能是导致囤物行为的重要内在因素。子女应尽可能增加陪伴老人的时间,关心他们生活的点滴,通过给予充分的情感支持,填补老人内心因安全感缺失产生的心理空缺,从根源上缓解囤物行为背后的焦虑与不安情绪。”
冰箱放剩菜,注意这五点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饭菜确实吃不完,扔了又觉得可惜,其实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尽量健康安全地储存剩菜剩饭。把剩菜放进冰箱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剩的荤菜可以放在冷藏室保存,而素菜尽量当餐吃完,吃不完的直接丢弃。新鲜蔬菜中,亚硝酸盐浓度通常很低,但当剩下的素菜被储存在冷藏室,由于细菌污染及硝酸盐还原酶的作用,蔬菜中亚硝酸盐的浓度会增加,不仅营养价值降低,还增加了有害物质的摄入。
剩菜剩饭在热的时候就应该放进冰箱。一旦确定吃不完,就应该立刻将其密封好并放入冷藏室保存,最长也不要在室温下放置超过2小时(如室温超过32℃,则不应放置超过1小时)。
剩饭剩菜需要用带盖的容器或保鲜膜密封冷藏。
剩菜剩饭应在放入冷藏室后1 – 2天内食用,越早越好。清炒蔬菜、螃蟹、鱼类、虾类建议不隔夜。
剩菜剩饭再次食用时一定要将饭菜加热至75℃以上才安全。而且剩饭剩菜切忌重复加热,因为重复加热的行为会让亚硝酸盐含量剧增。加热一次后还吃不完的,就请倒掉吧。
本文围绕“3·15”期间网民对长辈囤货和剩菜处理问题的讨论,深入分析了老人“囤物癖”的心理成因并给出克服建议,同时详细介绍了剩菜放冰箱的注意事项,旨在引导大家正确对待长辈囤货行为和合理储存剩菜,保障家人健康。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