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到服务:科创社区引领基层治理与营商环境优化

本文围绕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探索成立的科创社区展开,讲述其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实现多方共赢的情况,同时分析该模式带来的基层治理启示,还提及基层治理的其他创新案例以及面临的问题。

在当下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基层治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越来越多企业集聚的社区,正逐步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服务和赋能模式转变。这种转变意义重大,它就像是一把精准的手术刀,能够提升基层治理的精细度,让优化营商环境的好政策更高效地落地生根。同时,它还如同催化剂一般,激发辖区企业的生产力和创新性,带动整个地区蓬勃发展。

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的科创社区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典范。据3月18日《人民日报》报道,该社区针对辖区企业需求多元化、人员类型多样化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当辖区企业多个项目回款困难时,社区公共法律服务驿站的律师主动登门拜访,从专业角度给出建议,耐心指导企业解决问题。为了破解“入驻企业2万多家,经济发展办公室只有8个人”的难题,社区效仿传统居民社区的楼长制度,设立“园区长”负责园区与社区的日常联络工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该社区就成功解决了企业经营、政策、人才等方面的问题320余个,实现了多方共赢。

科创社区有着独特的特点,这里只有园区楼宇和大小企业,户籍人口为零。成立这一社区,是基于对辖区科创企业集聚特点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服务对象需求的精准把握。其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倾注优质资源和精准服务,推动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这一探索实现了产业社区向“精准治理”的华丽蜕变,也带来了不少宝贵的启示。

首先,基层治理没有完全可以照搬的经验,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是最优解。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历史文化和发展状况也存在差异,经济基础和特色产业更是各不相同。例如,学区型社区可以聚焦教育配套,工业型社区可以侧重关注劳动关系,老龄化社区可以注重完善养老服务。只有切实摸准自身定位,才能打造出更“合脚”的“鞋子”,在基层治理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其次,敢于动真碰硬、攻坚克难,是基层干部应有的作风。在科创企业集聚的社区,依靠8个人来服务2万家企业,显然是不现实的。为了更好地延伸工作触角,科创社区招募“超级志愿者”作为“园区长”开展联系对接工作。这种先行先试的做法,彰显了干事创业的魄力和能力,也是对一些惯性思维的有力纠偏。基层干部只有跳出“舒适区”,敢做“拓荒者”,才能更好地为民造福,让基层治理更有的放矢。

再者,优化营商环境需要顶层设计,同时也离不开基层治理层面无微不至的关怀。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层单元,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扮演着“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角色。如今,有的社区设立了企业服务站,为企业提供工商注册、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减少企业行政成本;有的社区推出了“企业服务官”制度,协助解决人才公寓申请、员工子女入学等问题;还有社区设立了“商事调解中心”,帮助企业快速化解劳动争议、商业合同争议,降低诉讼成本。不难看出,更多企业集聚的社区从管理向服务和赋能转变,切实为辖区企业当好“管家”和“保姆”,不仅有助于提升基层治理的精细度,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的好政策更高效落地,而且有利于激发辖区企业的生产力和创新性,带动整个地区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基层治理在走向专业化、规范化的同时,创新的脚步也从未停歇。从多年前四川成都曹家巷成立“居民自治改造委员会”、打造居民自治拆迁的样本,到北京东城区一些社区邀请热心居民担任“小巷管家”、激活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再到浙江余杭科创社区的实践,诸多群众、企业和地方从中受益。

当然,基层治理任务复杂而艰巨。要进一步激发基层创新能力,让基层干部敢想敢干,还需要进一步为其“松绑”“减负”,建立必要的激励和容错机制。当面向基层的摊派越来越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治理智慧和能动性会得到更充分发挥,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也会越来越多。

本文以浙江余杭科创社区为案例,阐述了社区从管理向服务和赋能转变对基层治理和企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分析了该模式带来的从实际出发、干部敢担当、注重基层关怀等启示,还列举了其他基层治理创新案例。同时指出基层治理需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以激发创新能力,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813.html

(0)
SereneSerene
上一篇 2025年3月20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