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介绍了其建设情况、核心装置、科研成果、开放机制以及对生物医学成像领域“中国创造”的推动作用。
在3月21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从北京怀柔科学城传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正式通过了国家验收。这一成果无疑是我国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它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和重大疾病诊治带来全尺度、多模态的成像技术支撑。
该设施早在2019年5月就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建设。由北京大学携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生物物理所”)等单位共同努力打造。整个项目总投资高达17.17亿元,在100亩的建设用地上,新增建筑面积达到了7.2万平方米。其核心装置更是十分强大,包含多模态医学成像装置、多模态活体细胞成像装置等。这些先进的装置,能够对生命体从分子到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跨尺度可视化观测与精确测量,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新窗口。
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主任、成像设施首席科学家程和平院士满怀信心地表示:“生命科学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这里将诞生写进教科书的大发现大成果。”事实上,该设施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吸引力,目前已吸引29项数字生命重大项目建议书。未来,它将围绕脑科学、肿瘤诊疗等国家战略方向开展系统性攻关,有望在这些关键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生物物理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成像设施总工程师徐涛院士提到:“设施建设催生了一批自主研制的科学装备,今后将继续推进科研装备的国产化进程。”在设施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仅生物物理所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研制出世界领先的冷冻光电关联显微镜、纳米分辨率单分子定位显微镜、活细胞超分辨成像显微镜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并且实现了部分关键核心部件的国产替代,大大提高了我国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成像设施将实行开放、流动、择优的机制,面向全国开放共享。这意味着更多的科研团队能够借助这一先进设施开展研究工作。此外,它还将与美国、欧盟等地生物医学成像平台建立国际联盟,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成像设施还肩负着引领和带动技术和方法创新的重任。它将与高校、科研院所、生物医学成像相关企业等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打造生物医学成像技术“产学研用”的创新生态环境。这一系列举措将为高端生物医学影像装备实现“中国创造”提供战略支撑和保障,推动我国生物医学成像领域迈向新的高度。
本文介绍了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这一重要事件,阐述了其建设背景、核心装置、科研潜力、国产化成果以及开放合作和创新发展的规划。该设施的验收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和重大疾病诊治提供有力支持,推动科研装备国产化和“中国创造”的实现。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2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