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苹果产业从存在品种老化、销售难等问题,到通过品种改良、引入现代农业设施、解决土地碎片化、成立合作社、拓展市场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地域经济发展,也反映了全国脱贫县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以及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时光回溯到2019年5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成功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标志着革命圣地、老区延安的贫困县全部实现摘帽。而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苹果产业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既是陕北地区传承已久的传统产业,更是脱贫攻坚道路上的主打产业。
2025年,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五年多前,记者曾深入延安,报道当地苹果产业的发展情况。如今,记者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去探寻苹果产业这五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
延安的苹果种植历史源远流长,已有80多年。然而,五年前的延安苹果产业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品种老化,导致市场同质化严重,销售渠道匮乏,苹果难以卖出好价钱。而且,一旦遭遇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果农们往往束手无策。这样的问题,并非延安独有,在当时全国832个脱贫县普遍存在。
五年前,北赤村的村主任安文忠迎来了记者的采访。当时,驻村干部正积极动员他带头铲掉老果园,种植新品种。如今,安文忠的20亩果园已焕然一新,老的乔化果园仅剩下4亩,而有16亩已经成功改造成密植矮化果园。
新品种的优势十分明显,第二年便能挂果,第三年就进入盛果期。不仅挂果快、产量高,而且价格也更可观。由于含糖量高,市场接受度良好。安文忠原来的20亩老果园,年产值仅14万元,而现在已经改造的16亩新果园,在盛果期年产值就可以达到32万元。
为了让苹果产业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一系列现代农业设施应运而生。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果园灌溉难题;防雹网的搭建,有效防止了自然灾害对果树的侵害;合理的果园空间布局,使得机械化除草、施肥、防虫害成为可能。通过这些措施,苹果的优果率能够达到85%以上。而在2022年,北赤村还发生了一件对苹果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大事。
“以株代亩”的创新举措,打破了自然村的“村界”以及户与户之间的“地界”。通过土地整理,不仅多出了可用土地,还成功解决了“土地碎片化”问题,为设施农业的开展、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农业产业发展中,降本增效是关键。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在托管了村民土地后,它不仅帮助村民缩减了人力成本,还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五年前,辛户村苹果的产量和规模就已经呈现出增长的态势。然而,村支部书记张延刚最担心的问题是,本地的苹果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闯出一片天地。
这几年,辛户村积极作为,自己建起了两座冷库。这两座冷库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可以满足苹果的周年供应和“全程保鲜”。村民们可以根据市场价格灵活调整销售数量,大大增加了抗风险能力。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19年脱贫摘帽时,北赤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为12000元,到2024年已经达到18000元;辛户村从15000元发展到20000元。苹果产业,真正成为了农民可以细水长流、持续增收的致富产业。
如今,延安苹果产业实现了从过去“卖产品”到今天“卖品牌”的华丽转身。这一转变不仅带动了地域经济发展,智能选果、包装、冷库贮藏、冷链运输等配套产业也在不断完善,物流、电商、批零市场网络不断延伸。近两年,随着更新品种不断进入盛果期,延安苹果产量持续加大,吸引了不断有社会资本落地延安。这些资本通过鲜果精深加工,将苹果“吃干榨尽”,产业链不断拉长,还带动了约18万农民再就业增收。
截至2024年底,全国832个脱贫县每个县都培育形成了2到3个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坚持产业就业融合发展,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就业形势更加稳定。近四分之三的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收入更有保障。
产业兴则百业兴。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始终是关键。现在,各地正通过“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的差异化策略,对帮扶产业进行全面梳理和精准施策。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传统农业产业改造升级,焕发出新质生产力,推动各地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好坚实的物质基础。
本文通过讲述延安苹果产业从面临困境到实现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和地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展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成果。同时,也反映了全国脱贫县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强调了产业兴旺对于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性,各地通过差异化策略推动传统农业产业升级,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