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不同人群对于藏书归宿的安排。学者陈平原夫妇将家中大量藏书捐给首都图书馆;作家汪浙成把藏书捐给故乡奉化图书馆,其书房定期开放,让更多人能阅读到特殊的文学资料;杭州一位老教师病逝后,他的藏书经过一番波折,最终大部分在晓风书屋的帮助下找到了新读者。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往往只会想到它的来源,却鲜少去思考它最终的归宿。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拥有的图书数量有限,可能不会过多地去考量书籍将何去何从。然而,对于那些拥有大量藏书的学者、作家来说,这却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最近,北京日报的“艺绽”栏目走进了学者陈平原和夏晓虹夫妇的书房,为公众展现了学者家中宛如一座“书城”的景象。在采访中,陈平原透露,他们计划将家中的藏书捐赠给首都图书馆,目前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整理工作。
在奉化图书馆附近的锦屏山上,有一座建成于1928年的中正图书馆旧址陈列馆。作家汪浙成的祖父汪蟾香是这座建筑的七位筹建人之一。汪浙成曾表示,他把自己的藏书捐给故乡,其中也包含着向祖父致敬和学习的情感。他说:“祖父参与建造了一座图书馆,而我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藏书放进图书馆,让更多的人能够阅读到它们。”
奉化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汪浙成的书房自建成四年以来,一直坚持在周二到周五开放。由于这些书籍不外借,读者们只能在书房内阅览。每到寒暑假,这里的人流量会明显增多,因为书房里有一些在其他地方难以查阅到的文学资料。
汪浙成捐赠书房的初衷,就是希望那些曾经照亮自己的书籍,能够照亮更多人的心灵。如今,在他的家乡,这个美好的愿景已然成为了现实。
当一部分人的藏书从私人领域走向图书馆,进而与更多读者相遇时,另一部分人的藏书则通过别样的途径开启了新的阅读之旅。
在杭州的爱书人群体中,有这样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一位老教师,从晓风书屋1996年开业起,每周都会到书店里转转。十多年的时间里,他购买的书籍不仅堆满了房间,还占据了公寓后院的杂物间,其中三分之一的书籍购自晓风书屋。老先生病逝后,他的爱人希望晓风书屋能够接收他留下的藏书。经过一万多册书籍的打包和整理,再加上家人因睹物思人而产生的不舍,直到半年后,这些书才被拉走。
2012年9月中旬,晓风书屋开设了一家“乌托邦书店”,其中一项活动便是“为他的书,找到一个好娘家”。在那次活动中,从一万多册藏书中挑选出了3000多册进行展示。后来,剩下的大部分藏书也都找到了新的读者。
本文通过讲述陈平原夫妇、汪浙成以及杭州老教师等不同人群对藏书归宿的安排,展现了他们对知识传播和共享的重视。无论是捐给图书馆还是通过书店流转,都体现了让藏书发挥更大价值、照亮更多人阅读之路的美好情怀。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