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和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展开,介绍了我国缺水的现状,并详细阐述了农业、工业、城市在节水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今日,我们迎来了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而从今天起至28日,正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今年的主题聚焦于“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我国是一个缺水问题十分严重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如何精打细算地用好每一滴水,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大禹渡灌区枢纽二级站的中控室。在这里,屏幕上呈现的灌区“一张图”格外引人注目,它将引黄灌溉区细致地划分成一个个有着准确信息的地块。工作人员正全神贯注地参考每个地块的日用水需求,认真调整机组,精心规划出不同大小机组的最佳运行搭配方案。
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副主任闫帅介绍道:“我们利用数字孪生模型生成了灌区节水闸的调控方案,这一举措保障了上下游均衡供水,提效达到了10%,最终实现了田间供水的精准调度。”
大禹渡灌区与黄河紧邻,黄河水经过6级提水,最终爬升346米,沿着管道一路被泵入总干渠。经总干渠分水后,河水继续分流至灌区465条干、支、斗渠,精准地流入农田。值得一提的是,村民们不仅能够用手机下单水票,还能随时看到闸口的用水情况,真正让每一滴流入农田的水都“流得明明白白”。
运城市芮城县陌南镇村民张东东深有感触地说:“灌区能根据我们的需要精准配水,计量也比较透明。像我这块地以前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浇完需要20多天,现在七八天就浇完了。”
同样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万荣县,是著名的苹果产区。这里的智能水肥系统通过密布田垄的滴灌管网,可以精准地输送水和养分,实现了从“浇地”到“浇树”的转变。虽然地里看不见水,但每棵树却都能“喝饱喝好”。这种春浇模式,让单次浇水的节水效率达到了90%左右。
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2024年全国新建了42个节水型灌区,近10年来,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30提高到了0.576。
化工产业园如何科学节水?
工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对于节水而言至关重要。化工行业作为用水大户,在山东烟台,有一个化工产业园区通过其独有的节水模式,让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了98%以上,基本实现了“零排放”。
在烟台再生水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正通过中控大屏密切监控万华烟台工业园的市政再生水供应情况。
烟台市再生水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部部长于英杰表示:“万华工业园区供水的实时流量显示,目前已经达到5800立方/小时,全天累计14.5万立方。”
位于园区内的某大型化工企业,年用水量超过7000万吨。为了节约资源,推动淡水资源“大替代”,2017年这家化工企业联合烟台市污水处理厂、烟台市政排水服务中心成立了烟台再生水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对烟台市政污水进行处理,为万华烟台工业园提供再生水。
自2019年处理车间投产以来,已经为园区供应再生水超过2亿立方,再生水利用规模位居全国工业园首位。
除了引入市政再生水,万华烟台工业园还加大了园区内工业废水的高效循环利用。他们投资20多亿元在园区内建成了共18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实现了“污污分治、一水多用”。
烟台某化工企业环保科技公司总经理李崇军介绍说:“我们的污水处理厂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采用了污污分治、清污分治的一些策略,包括物化、生化、高级氧化的一些工艺,最后全部送到我们的回用水车间,通过超滤、反渗透膜之后做出回用水,再送回园区使用。”
坚持节水降本增效,万华烟台工业园还对园区120座循环水冷却塔加装了消雾节水模块,加大了蒸汽水回收利用。
烟台某化工企业环保科技公司工艺工程师王培增称:“我们经过一系列技改,在循环水的顶部增加了消雾模块,可以减少10%的蒸发量,每台冷却塔每小时可以节约40立方水,我们园区总共有120台这样的冷却塔,加起来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
通过“科技节水+循环利用+非常规水源开发”这种三位一体的节水模式,万华烟台工业园每年节约市政自来水超9000万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8%以上。
降低管网漏损 提高城市用水效率
节约用水不仅体现在日常的点滴之中,也隐藏在那些隐秘的细微处。特别是管道供水过程中不易察觉的暗漏,长期累积可能会造成隐蔽性危害。对此,北京在过去的十年里做了不少努力。
在北京海淀区的东王庄小区,传统刚性材质的铸铁管,自1992年铺设后已使用超30年,受土壤基础不均匀沉降影响,老化严重。施工人员对供水附属设施进行改造,新铺设的2公里供水管线通过绳索逐段放置地下。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副总工程师刘阔介绍:“师傅现在正在进行新的管道的连接,新的管道采用胶圈的接口,韧性好、抗扰动能力强。”
十年来,北京市持续更新老化、破损的供水管线,目前已累计改造隐患管线1800余公里。同时,不断提升管网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在部分小区、单位入口安装流量计,24小时动态监测供水流量和管网运行状态,结合居民家中的智能远传水表,及时察觉管网漏损隐患。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副总工程师刘阔表示:“通过有序开展管网改造,强化暗漏检测、引用卫星探漏新技术等措施,北京中心城区的漏损率从十年前的12%下降到目前的8.19%,累计节水2.2亿立方米,相当于110个颐和园昆明湖的水量。”
除了“节流”外,北京还在“开源”上想办法。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规模以上再生水厂82座,污水处理率达97.5%,大力推广再生水在生产制造、农业灌溉、环卫绿化等方面的应用。目前北京再生水使用量占到年用水总量的近三成,成为稳定的第二水源。
北京市节水用水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魏效凤介绍:“北京市首创全面节水立法,目前万元GDP用水量降至8.45立方米,年用水总量稳定控制在30亿立方米以内。”
本文围绕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和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在我国缺水的背景下,介绍了农业、工业、城市在节水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显著成效。农业上,大禹渡灌区和万荣县苹果产区通过先进技术实现精准配水和高效节水;工业中,万华烟台工业园采用三位一体节水模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高;城市方面,北京通过更新管线、监测漏损、推广再生水等措施,降低漏损率,稳定用水总量。这些举措为保障我国水安全、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