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创者之一王永志的一生。详细讲述了他在战略导弹、运载火箭研制以及载人航天工程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展现了他卓越的科研能力、逆向思维和坚定的航天信念,直至生命尽头仍心系中国航天事业。
“人民需要这样的科学家13”
前进!向着更壮丽的事业
王永志,这位荣获“共和国勋章”的杰出人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曾用一句朴实的话语总结自己的一生:“一辈子就干了三件事。”哪三件事呢?那便是研制战略导弹,研发运载火箭,送中国人上太空并筹建中国空间站。
时间回溯到1964年6月,西北戈壁酷热得仿佛要把一切都熔化。这里即将执行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的发射任务。
王永志 资料照片
然而,难题出现了。火箭推进剂在高温下膨胀,导弹燃料储箱无法灌入足量燃料,这导致导弹射程不够,难以进入预设弹落区。面对这一困境,专家们为加注更多推进剂而绞尽脑汁、一筹莫展。就在这时,当时“最年轻”的王永志却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方案:“泄出600公斤燃料,导弹可达到预定射程”。
此方案一出,质疑声纷至沓来。但王永志没有丝毫退缩,他鼓起勇气,向发射场技术总负责人钱学森汇报自己的计算和推论。钱学森经过认真思考,批准了这一方案。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呼啸着命中预定目标,王永志的方案取得了圆满成功!
1978年,在钱学森的力荐下,王永志挂帅中国第二代战略火箭总设计师。他扎实的学术基础和独特的逆向思维模式,在后续的科研工作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86年,我国军工企业开始转型。同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大力神火箭等相继发射失利,国际发射市场运载能力出现短缺。时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副院长的王永志敏锐地察觉到,尽快研制新一代大推力火箭,承揽国际卫星发射任务,是中国火箭研制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可是,新火箭该是什么模样呢?其实早在1972年,王永志就有过研制捆绑式火箭的构想,并组织技术人员设想出捆绑、加级、加长等火箭型谱。他提出:“先让火箭‘长胖’,再让火箭‘长个儿’,运载能力就能提高一大截。这个思路可行!”
王永志当机立断,以长征二号丙火箭为芯级,研制我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火箭——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以下简称“长二捆”)。1988年11月,中国长城工业公司与美国休斯公司签署澳星发射服务合同。这是中国与国外签订的第一份商业发射合同。而此时,“长二捆”还只是设计图纸上的概念,距离合同约定时间仅剩18个月。
顶着巨大压力,王永志立下军令状: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将火箭竖立在发射台上。在他的带领下,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打响了。500多个日夜,全箭24套44万多张设计图样、120多个工艺攻关项目、20项技术难题……1990年6月29日,“长二捆”提前一天矗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长二捆”的横空出世,意义非凡。它使中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9.2吨,中国航天不仅顺利拿到国际航天商业市场的入场券,基于“长二捆”技术基础研发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也成为我国目前唯一可以担负载人航天器发射任务的“明星”火箭。
火箭取得了辉煌成就,那载人航天呢?要知道,中国计划发射载人飞船时,国外载人航天已发展40余年。“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跨越式发展!”这是王永志给出的答案。
工程论证期间,王永志提出要在载人飞船和空间站之间,增加空间实验室,以验证空间站关键技术并提早应用,这一构想最终演变为极具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花甲之年的王永志被任命为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他在总体技术方案制定、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问题处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一系列自主创新举措,铺就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之路。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一飞冲天;2017年,空间实验室阶段顺利结束;2022年,中国空间站如期建成,载人航天“三步走”圆满收官。
2024年6月,王永志的生命之光燃尽了。“他已经不能自由行动,眼睛也已近失明,可仍不停地念叨着天上的事、登月的事……”回忆起王永志临终时的情景,妻子王丹阳动情地说。
“宇宙是无限的,探索也是无尽期的,我们已经干过的算不了什么,更壮丽的事业还在前头。”王永志从没放下他牵挂的中国航天事业,直至生命的尽头……
王永志院士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一生的事迹。他凭借独特的思维和扎实的专业能力,在战略导弹、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从东风二号的成功发射,到“长二捆”的研制,再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实施,他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至生命最后仍心系航天探索,其精神令人动容和敬仰。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