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3·15”时期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从官方曝光的各类餐饮乱象到网络流传的外卖“黑名单”,深入探讨了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包括食品产业生态复杂、违法成本低以及监管模式滞后等,最后呼吁要直面问题,通过监管等手段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一年一度的“3·15”又来了,在这个消费者权益备受关注的时刻,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刺痛了公众的神经。从剩菜回锅重新端上餐桌的黄焖鸡米饭,到磷酸盐严重超标的保水虾仁;从用拖把桶清洗餐具的火锅店,再到徒手甩制金针菇肉卷的烤肉店,一桩桩、一件件令人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涌现。
与官方曝光相互呼应的是,网络上悄然流传着一份“外卖员从来不碰的外卖”名单。这份由配送员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来的“反向推荐”清单,涵盖了炸鸡、麻辣烫、料理包快餐等常见外卖品类,而黄焖鸡更是赫然排在榜首。当看到这些熟悉却又令人作呕的餐品名字时,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在经历一场“灵魂拷问”:我们还能吃什么?我们还敢吃什么?究竟要经历多少个“3·15”,我们才能安心地吃上一顿饭呢?
事实上,一直以来,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并非没有进行变革与努力。早在2009年,《食品卫生法》就升级为《食品安全法》,从“卫生”到“安全”这一概念的转变,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理念开始向预防为主、全程控制的方向转变。多年来,相关法规不断完善,从食品生产的源头管控到市场流通的各个环节,都已经有法可依;监管架构也在持续优化,多个部门协同作战,力求编织起一张严密的监管大网;检测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对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甄别变得愈发精准高效。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何食品安全问题依旧如鬼魅般萦绕不散?为何媒体一卧底调查就“一查一个准”呢?
深入探究其根源,食品产业生态的复杂性是首要难题。就拿这份外卖名单来说,黄焖鸡等餐品的火爆催生了大量的小店。这些小店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其中不少是小本经营的夫妻店模式。此外,还有一些更加隐蔽的“朋友圈厨房”“幽灵外卖”,在利益的驱使下进行“黑箱操作”,还通过刷单、虚假评论等手段营造出“网红店”的假象。这些小店具有很强的机动性,隐藏在街头巷尾,监管部门很难时刻对其进行紧盯,稍有松懈就可能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即便是大型连锁餐饮店,虽然有相对规范的制度,但随着大规模的扩张,也面临着供应链冗长、加盟店管理失控等风险,同样为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不可否认的是,违法成本过低依然是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诱因。现行法律法规对食品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相较于企业的违法所得来说,难以形成足够的威慑力。一些企业即便被查处,缴纳罚款后仍然有利可图,这就导致部分从业者心存侥幸,甘愿铤而走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那句著名的论断“当利润达到100%时,就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200%时,他们就敢于冒上断头台的危险;而当利润达到300%,他们就会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在食品安全领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反观当前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大多仍停留在“事后灭火”的模式,不仅反应慢半拍,而且执行也不到位。一方面,新兴食品业态层出不穷,像网红餐厅、私厨外卖等借助互联网迅速崛起,其运营模式十分隐蔽,监管部门难以及时摸清底数、掌握动态,存在明显的监管滞后问题。另一方面,基层执法力量长期捉襟见肘,面对海量的餐饮商户,日常巡查的频次有限,检测覆盖的范围较窄,惩处的威慑力不足,导致一些商家心存侥幸,肆意妄为。
当黄焖鸡的变质肉与料理包的添加剂成为这个时代的隐喻时,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曝光后的愤怒,更需要有直面问题、重拳整治的勇气。 唯有让监管的利剑斩断灰色利益链,让透明的阳光照亮每个厨房的角落,我们才能真正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打好这场关乎全民福祉的持久战。毕竟,食品安全从来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须用制度、技术与良知共同解答的必答题。
本文围绕“3·15”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展开,剖析了问题现状,指出食品产业生态复杂、违法成本低和监管滞后是问题根源,强调要直面问题,通过监管等多方面努力守护食品安全,这是一场全民必须参与的持久战。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