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国生物技术在全球制药版图中的崛起展开,阐述了中国生物制药行业从过去的“工厂”角色转变为创新先锋的过程及成果,同时分析了印度制药行业面临的问题,并指出中国的成功经验对印度的借鉴意义。
据印度《经济时报》3月16日文章,标题为“中国生物技术正在重塑全球制药版图,印度可以从中汲取哪些经验?”。当下,中国的生物技术研究正深刻地重新绘制着全球版图,创新的轴心正逐渐从西方转移至北京。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数十家小型生物技术初创公司,它们在医学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这些初创企业在药物研究方面的速度以及新的治疗方式,给全球制药公司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促使众多全球制药公司纷纷投入巨额资金,购买那些有可能成为药物的先导化合物。
中国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变化十分显著。20年前,中国还仅仅被视为制药行业化学品和原材料的大工厂。然而如今,一大批在美国和欧洲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年轻且精明的中国科学家们,正纷纷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些带着先进科学知识和丰富商业经验归来的精英,很有可能会颠覆在制药行业历史悠久且根基深厚的美国和欧洲企业的统治地位。
美国投资银行Stifel在1月份的报告中提出疑问:“来自中国的创新是否对西方生物技术构成生存威胁?”报告显示,大型制药公司(美国和欧洲领先公司)通过许可协议采购的分子(处于试验阶段或研究中的药物或疗法)中,接近三分之一都来自中国。
中国生物制药研究的步伐正以惊人的速度推进。生物医药行业出版物BioPharma Dive上的一份报告指出,在2022年至2024年间,中国公司在其生产线上新增了4100多种药物,这些药物不仅质量上乘,而且成本具有很强的竞争力。Stifel的报告还提到,“中国的分子通常设计精良,制药公司可以用低于在生物技术市场上的价格获得它们。”如今,不仅美国生物制药行业巨头纷纷与中国公司展开合作,印度制药商也看到了与中国竞争对手合作所能带来的好处。
瑞迪博士(印度大型制药公司)实验室联席主席兼医学博士普拉萨德表示,在印度寻找新研究的药物困难重重,迄今为止取得的成功也非常有限。他劝诫行业高管们要超越现有的仿制药商业模式,向创新药物领域进行过渡。
普拉萨德认为,这正是中国在生物制药行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他说道:“过去15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一直关注的是仿制药业务,但这已不是中国所追求的方向。中国正在全力追求创新药物。尤其是在肿瘤学领域,中国已经占据了市场。”
印度虽然也在采取行动,但官僚主义和监管障碍给其带来了诸多挑战。安永 – 博智隆印度公司的国家生命科学业务负责人苏雷什·苏布拉马尼亚姆表示:“中国企业很早就开始投资于研发。他们为海外的华人回国提供便利条件,并创建了一个学术界、研究机构和产业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如今,这些举措正在带来丰厚的回报。”
咨询公司普华永道全球健康咨询主管苏杰·谢蒂指出,中国能够快速招募患者进行临床试验,“中国的监管机制允许更快的审查、数据分析和监管批准,能够为处于研发阶段的新分子提供早期的评估迹象”。他还表示,如果一种药物在早期就被证明无效,有助于节省数百万美元,“由于有利的环境帮助创新和降低风险,西方和中国公司能够比印度更快地完成早期临床试验/研究”。
中国在生物制药行业上的转型是一项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的一部分。事实证明,强劲的政策助力以及科学家们之间的资源相互沟通,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组合。
普拉萨德表示,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对私募投资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中国的生物技术公司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资金渠道、顶级的管理能力、用于开发领先资产的集中资源,以及一条清晰的退出路径。此外,中国的本土市场对本土创新成果颇具吸引力,并且一些创新成果也被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行业专家表示,加速印度科研与发现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风险资本的投入,而这一点中国已经落实到位。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技术,在这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成为强大的助力。苏布拉马尼亚姆表示:“技术应用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人工智能的成本较高。但像深度求索(DeepSeek)这样的模型有望降低人工智能的成本,这会使成本大幅下降。它将让印度制药业驶入研发的快车道。”
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生物制药行业从传统“工厂”到创新先锋的转变,展现了中国在技术创新、人才回归、政策支持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同时指出印度制药行业面临的困境以及中国经验对其的借鉴意义,如加大研发投入、吸引风险资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等,强调中国生物制药的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