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工日当天,医务社工韩珊引导群众参与互动游戏,让大家了解社工。接着介绍了她七年的社工服务经历,包括在富平农村的温情守护、在医院将社工服务与医疗融合、培育社工新生力量等事迹。
3月18日,正值国际社工日。在西安市第四医院门诊大厅前,人群熙熙攘攘。身着医务社会工作者马甲的韩珊格外引人注目,她热情地引导着群众参与“筷”夹乒乓球、医疗地图等充满趣味的互动游戏。现场气氛十分活跃,一位老人紧紧握着刚赢得的毛巾,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开心地说道:“今天终于知道什么是社工了。”
今年30岁的韩珊,已经在服务病患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了七个春秋。从富平县蜿蜒的乡间土路,到西安三甲医院长长的走廊,她的身影始终穿梭在需要帮助的患者和家属中间。七年来,她累计服务患者和家属的人次达到了4500余人,每一次服务都倾注了她的心血和关爱。
这张资料图展示的是韩珊在西安市第四医院开展肾透析患者家属互助支持小组活动的场景。
跨越五年的温情守护
时间回溯到2018年,韩珊入职陕西秦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当她下乡入户来到富平县北陵村时,听到了一些令人心酸的话语。“医生都说了,我要想站起来除非出现奇迹。”“让他活着有啥用呢?他死了,我儿子娶媳妇都会轻松些。”这些话如同重锤一般,敲打着韩珊年轻而又善良的心,让她内心五味杂陈。
在一间土坯房里,蜷缩着一位脑梗偏瘫患者。这个场景深深刺痛了当时年仅24岁的韩珊,她决定在富平农村展开一场意义非凡的“破冰行动”。
独居老人刘叔因为肌肉无力已经卧床三年,而他的儿子更是失联了四年。韩珊没有放弃这位老人,她20余次入户探访。每次去,她都积极帮助刘叔协调轮椅,为他申请帮扶政策。在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奇迹发生了。失联四年的儿子终于回到了刘叔身边,当儿子跪在床前喊出“爸”时,刘叔的眼里泛起了感动的泪光。
退伍老兵姚叔的经历同样让人唏嘘不已。他因为心脏病致瘫后,几度产生轻生的念头,而他的妻子又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面对这样的困境,韩珊没有退缩。她组建了残障者互助小组,联系康复师入户指导康复锻炼,帮助他们进行疾病自我管理。两年后,姚叔抱着孙子,逢人便说:“是社工让我获得了新生。”
在这五年的时间里,韩珊的足迹踏遍了北陵村的14个自然组。在辛勤工作之余,她还参与编撰了《农村康复社会工作实录》,这本书成为了多家机构学习的宝贵材料。
社工服务与医疗融合
“起初,医护人员以为她是医院的志愿者,参与小组活动后,才知道她是社工。”74岁的透析患者家属徐新民回忆道,“医护人员帮我们治病,社工帮我们进行情绪疏导,这是我们的幸运。”
2023年,韩珊转战西安市第四医院,在血液净化中心为透析患者和家属提供服务。她搭建了“肾友之家”平台,这个平台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累计服务患者达到了2千余人次。
韩珊扎实的服务也为她带来了荣誉。2024年4月,她编写的《肾病青年个案案例》获得西北社会工作案例大赛三等奖。同年,她编写的《医路相伴,携手同行——肾透析患者家属互助支持小组》获全国医务社工专业技能论坛优秀案例奖。
当看到急诊医护人员为了拯救生命而在医院里奔跑忙碌时,韩珊心里满是心疼。她说:“医护人员也是我的服务对象,我想让他们轻松工作。”为此,她提出了“医者愈己理论”,并为医护人员设计了减压艺术手工坊,希望能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
韩珊深刻地理解医务社工的特殊性,她认为:“我们的服务需要嵌入医疗体系,社工专业要与医学专业相融合。”
培育新生力量
3月25日,韩珊带着两名实习生,在西安市第四医院产前门诊等待区开展服务。她微笑着对在场的准爸爸们说:“准爸爸们,与其在这坐着玩手机,不如跟随社工参与准父母成长营小组活动。”
在小组活动中,韩珊认真倾听准父母在孕期的情绪和压力,努力做好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纽带。同时,她还对实习生进行专业督导,带领他们总结反思,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疾病只是人生长河中的浪花。”在西安市第四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走廊,实习生孙娇红正跟随韩珊开启实践之路。实习期间,韩珊督导实习生完成访谈。近三年,她督导的西北大学4名学生全部投身社工领域,为社工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病历之外还有人生。”这是韩珊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她主导的“肾友互助成长小组”使治疗依从性提升了20%,让更多患者受益。
这个出身农村的姑娘,始终记得那些温暖的瞬间。当年刘叔学习制作手工串珠后,送给她杯垫;收到医疗救助金的刘阿姨真诚的感谢……当新社工请教如何首次入户时,她望着窗外的玉兰新芽,微笑着说:“你看,生命的温度总会传递下去。”
本文介绍了医务社工韩珊在国际社工日引导群众了解社工,以及她七年服务病患的经历。她在富平农村温情守护患者,将社工服务与医疗融合,还积极培育社工新生力量。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务社工的价值,让生命的温度在服务中不断传递。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6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