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公共政策峰会在杭州举行的相关情况,包括峰会主题、参会人员,以及峰会上的嘉宾分享、领导总结等内容,展现了数智时代公共治理创新与发展的前沿洞察。
3月29日上午,一场聚焦公共政策领域前沿话题的盛会——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公共政策峰会,在美丽的杭州盛大举行。本届峰会紧扣时代脉搏,以“数智时代公共治理创新与发展”为主题,吸引了众多学界大咖、媒体代表以及来自全国三十余所高校的学生共同参与。
出席本次峰会的嘉宾阵容十分强大,有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盛世豪,浙江大学/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姚先国、执行院长金雪军、副院长范柏乃和徐伟红,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金小刚,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胡伟斌等,此外,浙江主流媒体代表也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思想的盛宴。
峰会伊始,浙江大学/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在峰会上,还有一个特别的环节,浙江大学MPA学员、第八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朱敏丽带来了她的“浙里急救”新范式调研成果分享。她结合自己在一线的实践经验,生动地展示了青年学子在公共治理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无限潜力,为在场的学生们树立了“知行合一”的优秀标杆。
前沿洞察,数智技术重塑公共治理
此次峰会聚焦数智时代的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度分享。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金小刚在《AI浪潮与公共服务的挑战》报告中,对大模型技术发展的机遇与局限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提出,要实现“AI普惠公众”,就必须平衡好技术创新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并且呼吁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推动AI与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教授以《新时代如何高质量资政建言》为题,结合一系列典型案例,系统地阐述了政策研究的“全链条”方法论。从选题调研、数据支撑到政策建议的精准表达,他为青年学子们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指南,帮助他们在公共政策研究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胡伟斌则将目光聚焦在了乡村全面振兴上。他揭示了青年人才入乡发展的“双向奔赴”逻辑,并总结出“科技赋能型”“文化激活型”“治理创新型”三大模式,为青年学子嵌入乡村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峰会的最后,浙江省社科联主席盛世豪对本次峰会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总结。他高度评价了本次论坛的报告质量,认为这些报告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现实意义。同时,他也提出了做好公共政策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公共政策研究站位要高,要关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焦点;二是调研要实,必须走进一线去发现问题;三是切口要小,专注于具体问题;四是建言要准,尊重客观规律。他希望主办方能够继续搭建这样的交流平台,让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也期待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够激扬青春力量,为国家的发展大局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本文围绕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公共政策峰会展开,介绍了峰会的举办信息、参会人员、嘉宾分享内容以及领导总结。峰会聚焦数智时代公共治理创新与发展,多位专家分享前沿观点,为青年学子提供指引,领导也对公共政策研究提出要求和期望,展现了峰会在推动公共政策研究和青年参与公共治理方面的积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