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500余名师生开展为期两天的大学生思政课实践研学活动,他们先后前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5·12”地震遗址和成都市都江堰水利工程景区,在不同的场景中学习感悟,深入理解思政知识和时代精神。
阳春三月,大地复苏,处处洋溢着鸟鸣花香的美好气息。在这个充满生机的时节,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的500余名师生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他们深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5·12”地震遗址和成都市都江堰水利工程景区,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大学生思政课实践研学活动。
地震遗址:触摸历史伤痕中的制度力量
3月22日上午,实践研学团队的首站是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在青山的环抱之中,“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庄严肃穆。那座时针永远定格在14时28分的钟楼,仿佛一位沉默的见证者,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曾经天崩地裂的灾难。当全体师生在遇难群众公墓前肃立默哀时,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志军手持白菊,缓缓上前,神情凝重地说道:“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不仅埋葬着在那场天崩地裂灾难中遇难同胞的躯体,更镌刻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密码。”
朱志军院长强调:“思政课要讲道理,更要讲情怀”。他系统地阐释了本次实践研学的三重意义。其一,通过在地震遗址的实地教学,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变得更加具象化,让师生们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理念的内涵。其二,以灾后重建的伟大实践,充分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其三,通过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帮助师生们深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解。
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都非常认真地记录着震中纪念馆内的一组数据:全国19个省市对口支援,3年完成650万户住房重建,251个干线项目提前完工。这些数字背后,彰显的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在烈士公墓前,城轨专业二年级学生李秋感慨万分:“我真正理解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千千万万党员冲锋在前,用生命践行的誓言。”
都江堰畔:解码千年工程的生态智慧
午后,实践团队转赴都江堰南桥景区。当看到杩槎分水处清澈的江水奔涌而过时,古代水利工程的精妙设计让师生们不禁发出赞叹。指导教师郭乔特意带领学生登上宝瓶口,指着江心矗立的鱼嘴分水处介绍道:“这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它蕴含着‘道法自然’的东方生态智慧。李冰父子创造的这套系统,既能够防洪,又可以灌溉,还兼顾了航运,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这种‘因势利导’的治水哲学,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在南桥景区还发现了桤木、柳树与慈竹混交的群落结构。郭乔老师解释说:“这正是都江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的体现。”
知行合一:构建新时代思政教育新范式
在返程的小组研学讨论中,同学们纷纷分享自己的感悟。有的同学说:“这次实践让我重新认识了课本上的知识点”;还有同学感慨:“从废墟到新城,从悲痛到希望,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
据悉,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已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全面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学院累计组织开发了“走进三星堆——穿越千年的时空对话”、“走进映秀——熠熠生辉的中国精神”、“走进三苏祠——传承巴蜀千年文脉”等三条系列“行走的思政课”精品实践研学路线。并且,学院在汶川县映秀地震遗址纪念馆挂牌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了长期实践教学合作关系。朱志军院长表示:“累计超5000名同学已参加实践研学活动的实践证明,只要让思政课走出教室,理论在现实中就能得到更好的检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信仰就能更好地在体验中生根发芽。”
当映秀的阳光洒在崭新的校舍上,当都江堰的江水滋养着万亩良田,这场思政实践课给出了最生动的答案。学校党委书记武智慧强调:“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守正创新。通过将红色基因解码为时代语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智慧,只有让理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才能真正实现‘入脑入心’的教育实效。”
这场跨越时空的思政之旅,不仅让学生们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更坚定了他们投身祖国建设的使命担当。正如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写下的那样:“我们终将走出校园,但烙印在心中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必将指引我们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围绕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师生的思政课实践研学活动展开,师生们先后前往地震遗址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景区,在地震遗址感受制度力量,在都江堰领略生态智慧。学校通过多种实践研学路线和教学合作,让思政课走出教室,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学生们坚定了使命担当,体现了新时代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