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系统性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管理的行政法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明日起正式施行,阐述了该条例对公共摄像头安装和使用的规范,以及在个人隐私保护方面的升级措施,包括公共视频使用规范和个人安装摄像头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从明天开始,我国首部对公共安全视频管理进行系统性规范的行政法规即将正式施行。大家或许会有疑问,究竟哪些公共区域能够安装摄像头呢?更为关键的是,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权益又该如何得到保护呢?新施行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针对这些问题都给出了明确的规定。
规范公共摄像头安装和使用
近年来,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推进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与此同时,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时有发生。例如,重复建设、非法乱建摄像头的现象屡见不鲜,视频图像信息被随意收集、泄露、滥用的情况也较为普遍。这些问题给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都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那么,到底谁有资格建设公共摄像头,又由谁来进行管理,具体该如何管理呢?《条例》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它严格限定了安装目的,杜绝不必要的图像采集设备。
这样一来,既避免了该安装摄像头的地方没有安装,从而导致公共安全保障不足的问题;也避免了肆意乱建摄像头,侵害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的情况发生。新规实施之后,各类场所的摄像头安装将会更加规范。
条例要求,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管理单位要合理确定图像采集设备的安装位置、角度和采集范围,并且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
那么,公民如果发现身边存在违规监控设备,该如何进行监督,发现后又该通过什么途径进行举报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教授刘为军表示:“如果因为宾馆没有履行义务,导致宾馆的客房、餐馆的包间被他人非法安装了图像采集设备,那么宾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个人隐私保护升级
公共视频不得随意调取
为了防止视频信息被滥用以及侵犯个人隐私,《条例》明确规定了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使用规范。视频图像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执法办案和处置突发事件等法定目的。视频图像信息保存期限届满后,对于已经实现处理目的的,应当及时删除。
《条例》对国家机关、个人查阅调取视频图像信息的权限、程序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从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安装目的、安装位置,到信息的采集、存储、查阅和使用,条例在每个环节都设立了严格的规定,形成了对个人隐私和信息权益保护的完整链条。
个人装摄像头要确保拍摄内容不超合理限度
条例明确指出:在非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设施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不得非法对外提供或者公开传播涉及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视频图像信息。
那么,个人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安装前,最好征得邻居的同意或对邻居进行善意提醒。安装时,应精心选择安装位置并调整角度,确保拍摄范围仅限于自家门口必要区域。此外,尽量关闭自动追踪、录音等功能。安装后,必须严格保密,防止信息泄露,不得非法对外提供和公开传播。
本文围绕我国首部公共安全视频管理行政法规的施行展开,详细阐述了其对公共摄像头安装和使用的规范,以及在个人隐私保护方面的升级举措。该条例从多个环节严格规定,既保障了公共安全,又为个人隐私和信息权益构筑了坚实防线,有助于营造更加安全、有序、尊重隐私的社会环境。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