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研讨会:解锁AI时代科学传播人才培养新密码

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科学传播领域面临挑战与机遇的背景下,3月28日复旦大学举行“AI时代科学传播人才培养”研讨会,专家们围绕高素质复合型科学传播人才培养展开研讨,涉及跨学科融合打造学程以及明晰AI时代人才培养逻辑等内容。

复旦大学研讨会:解锁AI时代科学传播人才培养新密码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悄然降临,科学传播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既迎来了诸多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3月28日,一场聚焦“AI时代科学传播人才培养”的研讨会在复旦大学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汇聚了业界和学界的众多专家,他们围绕着AI数智化时代如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科学传播人才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且深入的探讨。

跨学科融合:打造“科学传播与数字媒体创作”学程

当前,我国科普产业发展正面临着两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其一,需要打造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原创内容精品;其二,要培养出既具备文化创意,又掌握新媒体技术能力的复合型科学传播人才。那么,怎样才能将文化创意与科技进行深度融合呢?又该如何培养出那些既精通科学知识,又拥有新媒体技术和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复旦大学充分整合了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艺术教育、管理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优质资源,并联合业界的资深专家,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在研讨会上,来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艺术教育中心、生命科学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等多个院系的教授,以及科技传播领域的资深媒体人,围绕“科学传播与数字媒体创作”学程建设展开了深度的交流。

学程(微专业)是围绕新兴的、交叉的学科前沿方向而精心建设的一组有主题、系统性的课程模块。它鼓励不同院系和学科的师资进行交叉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科学传播与数字媒体创作”学程以系统化的课程为基础,同时结合丰富的实践项目训练,致力于培养学生在科学传播内容策划、数字媒体产品制作及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其目标是培养出具有文化创意和新媒体技术能力的复合型科学传播人才。

该学程的工作思路是“以学程孵化项目,以项目制作精品,以精品培养人才”。经过市场和社会检验的项目精品,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人才培育的成效。这就要求学程建设必须凝聚高校教师队伍和业界专家队伍这两支重要的力量。

展望未来:明晰AI时代科学传播人才培养逻辑

与会专家们围绕行业痛点和学程课程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经过多维度的思想碰撞,专家们就课程体系设计、跨学科师资协同、实践项目创新等核心议题达成了共识,并提出构建“模块化课程 + 项目制实训 + 动态评价”的立体化培养框架。

在本次研讨会的深入探讨和多方共识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科学传播与数字媒体创作”学程体系分为基础、选修、实践三大板块。其中,《科学传播概论》《数字出版》《科学传播与数字媒体创作实践》《科学艺术》被确定为必修课程。设计基础与营销管理、前沿技术与实践应用则是两个重要的选修板块。而实践板块“科学传播与数字媒体创作实践”是学程重要的项目孵化环节。

本次研讨会为AI时代的科学传播人才培养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学程应通过长周期项目培育学生的持续创新能力,采用校企合作、工作坊和项目孵化等多元化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使命驱动型成长,从而更好地适应AI时代的社会变革。

本文围绕复旦大学举行的“AI时代科学传播人才培养”研讨会展开,介绍了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为解决科普产业发展问题,复旦大学整合多学科资源打造“科学传播与数字媒体创作”学程,并探讨出构建立体化培养框架,确定学程体系,为AI时代科学传播人才培养指明方向,强调培养学生持续创新和使命驱动型成长以适应社会变革。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737.html

(0)
modestymodesty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