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米SU7事故看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困境,小米SU7事故背后:纯视觉智驾技术边界凸显

本文聚焦小米集团旗下量产车型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发生的严重碰撞事故,详细还原了事件全链条,分析了事故对小米股价的影响,探讨了业内人士对该事件的看法,还提及了SU7事故后激光雷达概念股的走势以及行业对激光雷达未来发展的预期。

从小米SU7事故看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困境,小米SU7事故背后:纯视觉智驾技术边界凸显

近日,一则令人揪心的消息传来。小米集团 – W(01810.HK)旗下的量产车型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碰撞事故。这起事故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资本市场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昨日,小米公司的股价大幅下跌了5%,今日早盘更是一度下跌近4%,不过随后有所反弹。截至发稿时,股价上涨了0.46%,报46.70港元。

从小米SU7事故看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困境,小米SU7事故背后:纯视觉智驾技术边界凸显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详细还原SU7事件的全链条。

根据安徽省公安厅的通报,在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在德上高速池祁段的施工区域不幸发生了碰撞事故。从现场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事发路段因为夜间养护的原因,主车道被封闭了,只能引导车辆借道逆向车道通行。

小米官方披露的行驶数据为我们揭开了事故发生过程的面纱。车辆在识别到前方障碍物后,触发了预警并启动了自动制动,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了手动驾驶模式。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最终车辆仍以约97km/h的时速撞击到了隔离桩。

值得高度关注的是,事故车辆所搭载的纯视觉智驾方案在此次极端场景中,暴露出了明显的技术边界。界面新闻援引智能驾驶工程师的分析指出,SU7标准版没有配置激光雷达。在夜间低照度的环境下,摄像头对施工区域临时布设的异形路障的识别可能会存在延迟。当车速超过85km/h时,纯视觉系统的有效检测距离不足200米,留给系统的应急反应时间仅仅约7秒,这远远低于行业建议的安全阈值。

资本市场对这起事故的反应可谓迅速,市场用脚投票。4月1日港股开盘后,小米股价放量下挫,盘中最大跌幅达到了6.3%,最终收盘报46.5港元,单日市值蒸发超过了120亿港元。尽管雷军通过社交媒体表态会“全力配合调查、妥善处理善后”,但投资者们显然更关注事故所暴露出来的技术隐患。海通国际研报指出,SU7上市首周就斩获了8.9万订单,这样的亮眼成绩背后,智驾系统的可靠性验证周期被显著压缩,此次事故或许会倒逼企业重新评估技术路线。

那么,业内人士是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的呢?据界面新闻援引一位智能驾驶技术人员的分析,小米SU7标准版没有配备激光雷达,在纯视觉模式下,夜间的识别效果相对较差,可能会存在障碍物识别不够及时、到位的问题。另外,当车辆行驶速度超过100km/h时,由于检测距离相对有限,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存在无法触发的可能性。业内人士还表示,目前BEV OCC的智驾方案是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生成车辆周围环境的BEV鸟瞰图视角,再通过OCC占用网络技术对周围环境进行三维重建,并识别出可通行和不可通行的空间区域。但这需要较高的技术门槛和算力支持,尤其是在边缘设备的推理效率方面。同时,对于一些细小及不规则的障碍物,可能会存在误检和漏检的风险。

SU7事故发生后,市场上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激光雷达相关概念股迎来了走强的态势。港股上市的速腾聚创今日大涨超过7%。

从小米SU7事故看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困境,小米SU7事故背后:纯视觉智驾技术边界凸显

对于激光雷达的未来发展,相关机构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中信建投分析认为,随着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向15 – 20万元车型下探,单车型激光雷达搭载量将从当前的1 – 2颗向3 – 4颗演进,2025年行业渗透率有望突破25%。国金证券也表示,随着激光雷达的成本不断降低、技术成熟度提升以及自动驾驶功能的不断提升,未来几年车辆搭载激光雷达的数量有望增加,这将进一步推升激光雷达的放量空间。

本文围绕小米SU7碰撞事故展开,详细介绍了事故经过、对股价的影响、业内对智驾技术的看法以及激光雷达概念股的走势和行业发展预期。小米SU7事故暴露出纯视觉智驾方案的技术隐患,引发资本市场担忧,同时也让激光雷达的价值受到关注,有望推动行业发展变革。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0378.html

(0)
modestymodesty
上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