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青岛高新区的绿色发展成果,介绍了其入选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名单的企业,以及在绿色工厂建设、能源结构变革、危废处置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展现了高新区以绿色为笔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的生动实践。
日前,生态环境部公布了首批“新四类”(石化、电力、钢铁、建材)行业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名单,青岛有两家单位光荣上榜。其中,位于青岛高新区的中远佐敦船舶涂料(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佐敦”)凭借其出色的环保表现成功入选。
近年来,青岛高新区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绿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绿色工厂、无废工厂的建设,全力以赴减少碳排放。在推动能源结构变革方面,高新区更是不遗余力。自2022年以来,通过大力建设污水源热泵、余热回收利用项目,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高达426.24万平方米,占总供热面积的44%。从2021年至2024年,高新区还加速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当前已建、在建光伏总装机容量达70兆瓦,有力地加快了“绿电”的使用步伐,致力于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值得一提的是,青岛高新区可再生能源供热项目全部运行后,每年可节省煤炭近15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37万吨,为环保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绿色工厂树标杆 光伏减碳见真章
在青岛高新区的中远佐敦船舶涂料公司,那一片片光伏车棚宛如一个个绿色能源的输送站,正源源不断地为工厂输送着“绿电”。作为全国涂料行业首家国家级绿色工厂,这里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如光伏发电、RTO废气处理设施升级等,年减碳量达到了292吨。公司环境经理邓国栋自豪地表示:“光伏车棚年发电43.8万千瓦时,能满足工厂10%的用电需求。在园区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已经全面使用绿电。”
这仅仅是青岛高新区绿色转型的一个生动缩影。相关数据显示,该区近五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7%,然而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却下降了45.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更是骤降93.4%,提前出色地完成了碳达峰目标,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绿电倍增添动能 余热回收创效益
在能源结构变革这场攻坚战中,青岛高新区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通过污水源热泵、余热回收等项目的实施,2022年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达426万平方米,占比44%。目前在建光伏总装机容量70兆瓦,待全部投运后,每年可节省煤炭近15万吨,这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37万吨,为能源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我们车间漆渣年产量从15吨降到4吨。”中车四方所安全环保部副部长石长宏兴奋地展示着智能危废管理系统。作为全省首批“无废工厂”,该企业通过引进自动化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危废全流程可追溯监管,有效降低了危废产生量,为绿色生产树立了良好典范。
小微危废“拼团”费用降1/3 生态账本翻新篇
针对小微企业危废处置这一难题,青岛高新区创新性地推出了“拼团”模式。23家汽修单位打包处置危废,转运频次提高了50%,费用降低了1/3。自2023年试点以来,累计转运危废85吨,节省处置费用超百万元。
“过去危废处置像‘打游击’,现在有了‘组织’。”某汽修店负责人开心地算起了经济账。生态环境部门通过视频指导、专家对接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让企业少走了许多弯路,累计减少危废产生量超10吨。
站在新的起点上,青岛高新区正加速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从“一企一策”到园区统筹,从技术创新到模式突破,这座生态高新之城正以绿色为笔,精心绘就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
青岛高新区在绿色发展方面的突出成果。中远佐敦入选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名单,高新区在绿色工厂建设、能源结构变革、危废处置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通过光伏减碳、余热回收、危废“拼团”等方式,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保的双赢,提前完成碳达峰目标。未来,高新区将继续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以绿色发展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0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