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4月2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启动的关于检查《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实施情况工作展开,介绍了京津冀地区目前的产业发展格局,并阐述了下一步推动产业发展的三项重点举措。
4月2日,一场意义重大的会议在北京召开,即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检查《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实施情况工作启动会暨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此次会议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进一步推进拉开了新的序幕。
会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刘维亮指出,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在产业发展上不断探索前行,积极优化存量资源,努力做强增量部分。在这样的努力下,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重点产业项目稳步推进,重点产业集群也日益壮大。三地形成了同心同向同力的良好工作格局,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为了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创新和产业发展,将采取以下三项关键举措:
一是抓链群培育。具体而言,要推进“一群一案”的策略,针对不同的产业集群分别制定详细的三年行动方案。同时,建强集群促进组织,积极推动成立京津冀集群联盟,加强区域内产业的协同合作。在强化链式突破方面,要全力以赴,力争实现卡点的全覆盖,确保科研成果能够全转化。特别要聚焦新能源汽车、氢能等关键领域,争取实现2 – 3个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基本贯通,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抓引领性工程。京津冀汽车生态港将按照统一规划、协同招商、分别保障的思路,加速推进30个储备项目的招引工作,努力落地一批头部零部件企业,提升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实施北斗产业协同工程,推动一批北斗京津冀规模化应用项目落地,促进北斗产业在京津冀地区的广泛应用和发展。此外,还将建设京津冀蒙算力供给走廊,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
三是抓政策堵点。深化一批政策的实施,例如新材料、机器人跨省首批次应用示范奖励等政策。通过这些政策的落实,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政策障碍,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
4月2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启动《决定》实施情况检查工作,介绍了京津冀三地当前形成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及未来推动产业发展的三项重点举措,包括链群培育、引领性工程建设和政策堵点解决,旨在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0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