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六位青年才俊:在不同领域书写精彩华章

本文介绍了六位不同领域青年学者的事迹,包括非遗保护、思政教学、草业科研、防沙治沙、小麦病害防治以及寒区交通研究,展现了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的坚守与创新,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文章展示了多位青年学者在不同领域的奋斗与贡献。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聚焦六位青年才俊:在不同领域书写精彩华章

王彦飞,一位90后思政课教师,现任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他出身河南周口小镇,一路求学至清华大学博士,如今投身思政教育事业。他每日思索如何让思政课更具吸引力,使学生真正听得进、记得住、能共鸣。

在教学实践中,王彦飞发现多倾听学生想法、尝试新教学方式是讲课的窍门。他在课堂结合新媒体工具,以热点事件为切入点,让理论更生动贴近现实。凭借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的优势,他通过中外案例比较分析,让学生直观理解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和时代变革。看着学生专注的眼神,他满心欢喜。

王彦飞意识到教师需保持开放心态,持续学习、更新知识。思政课教师不能局限于书本理论,要关注世界局势和社会变迁,将国家发展和科技创新成就融入课堂。

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对他能力要求更高。学校给予了诸多支持,助他快速成长。教学上,他参加学校教学能力提升活动,入职第一年就拿到主讲教师资格;科研上,学校的系统指导让他首次申请便成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省级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未来,王彦飞将继续努力,加强自身学习,关注时事政治,优化课程内容,让思政课更有深度、温度和国际视野,助力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聚焦六位青年才俊:在不同领域书写精彩华章

耿涵,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遗研究中心主任。2022年,受导师冯骥才先生邀请回校任教,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和学院新博物馆筹建工作。

推进非遗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是关键。他们秉持“把书桌搬到田野”的理念,在全国建立了五个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带领学生开展大量田野调查实践,在田野中发现并研究真问题。

非遗学也是沟通外界的桥梁。2023年,他们联系国内外50余位学者举办非遗学国际学术论坛,开设运营学术网站,组建亚洲非遗研究学术网络,定期交流研讨。如今,常有外国学生和青年学者邮件联系,希望来中国学习非遗,这让耿涵倍感欣慰。

2024年,耿涵所在的非遗学教研团队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这更加坚定了他投身非遗保护研究的决心。

尽管很多非遗面临传承危机,非遗学科建设也无现成经验可借鉴,但耿涵坚信非遗学将在解决问题中发展,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代人的文化使命,他将全力投入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学学科建设。

聚焦六位青年才俊:在不同领域书写精彩华章

康文娟,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青年教师。她与紫花苜蓿的缘分始于黄土高原的农家院落,童年牧羊时发现紫花苜蓿受牛羊喜爱,且饲喂效果好,这成为她投身草业科学的动力。

2013年本科毕业后,康文娟跟随师尚礼教授专注高产紫花苜蓿种质创新与育种研究。紫花苜蓿作为全球种植广泛的优质豆科饲草,其根瘤菌共生固氮特性对缓解中国饲料粮短缺、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12年来,团队足迹遍布河西走廊,通过根瘤菌接种试验,首次揭示苜蓿与根瘤菌“投缘型促生”共生特性,创新的共生育种技术使固氮效率提升230%,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在科研过程中,甘南桑科草原藏族姑娘南吉草的故事让康文娟深受触动。南吉草在师尚礼教授团队帮助下成为现代产业工人,带动父亲成为“新时代牧民讲习员”,成为脱贫攻坚典范。这坚定了康文娟将科研论文写在陇原大地上的信念。

目前,康文娟所在的紫花苜蓿育种团队已形成13人的老中青梯队。她带领学生到牧草生产一线考察,培养学生“把实验室建在草地上”的科研情怀。

多年的教育科研生涯,让康文娟深刻理解草业前辈“扎根西部,育人育草”的家国情怀,她将继续为西部农牧区现代化贡献力量。

聚焦六位青年才俊:在不同领域书写精彩华章

沈玉林,内蒙古农业大学讲师。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土地荒漠化问题制约着可持续发展。沈玉林深感责任在肩,从本科到博士都围绕木材科学与材料开发展开学习研究。

他参与“植物基纤维固沙改土新材料研发”项目。源于乌兰布和沙漠实地调研,他发现传统沙障材料成本高、寿命短,而当地沙柳、葵花秸秆等植物资源利用率低。他希望通过纤维改性技术,开发出高效固沙和土壤改良功能的新型复合材料。

经过不懈科研攻关,沈玉林团队成功研发超声波活化的纤维预处理技术,使纤维吸湿性提升30%,孔隙率增加50%。

钱学森先生的“沙产业”理论一直鼓舞着沈玉林。该理论将荒漠化治理与资源开发结合,让他认识到治沙是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启发他“以沙治沙”,推动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融合。

在乌兰布和沙漠试验田,沈玉林牢记钱学森先生教诲,从微观实验走向宏观实践。未来,他将构建“沙障铺设—土壤改良—植被恢复”全链条技术体系,推动防沙治沙向生态系统综合治理转型。他坚信“生态治理无问西东”,将用科技守护祖国绿水青山。

聚焦六位青年才俊:在不同领域书写精彩华章

贾奥琳,从小着迷于《三国演义》谋略故事,如今在科研中揭示植物与病原菌的“攻防之战”。2023年6月,她从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博士毕业,被河南农业大学作为“杰出人才”引进,担任校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小麦玉米两熟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青年骨干,致力于破解小麦病害防治密码。

在“植物演义”里,小麦面对病原菌有独特的防御机制。贾奥琳读博期间师从国际知名植物免疫学家柴继杰教授,利用蛋白质结构解析技术,首次发现植物自身“免疫信使”,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和《自然》期刊上,为解决小麦抗病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河南,病害影响小麦安全生产。贾奥琳回到家乡投身小麦病害防治,是学术选择也是与家乡发展的“双向奔赴”。学校支持她搭建蛋白质功能与结构研究实验室,短短一年半,多位学者与他们开展合作。他们还筹备建设蛋白质功能研究平台,服务更多研究人员。

四月是小麦生长关键期,贾奥琳团队将用生物技术手段解析小麦抗病基因抵御病原菌的机制,为培育抗病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聚焦六位青年才俊:在不同领域书写精彩华章

马宪永,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度过了15年,从本科到博士再到留校任教,始终与黑土地紧密相连。有人问他为何坚守黑龙江,答案就在“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里,在老一辈科学家实践报国的精神传承中。

实验室里,导师常讲专业创始人蔡乃森先生留苏归来扎根黑龙江,推动寒区交通发展的故事。这让马宪永明白科研人的使命是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黑龙江冬天极寒,马宪永研究铺面力学与智能监测,目标是让道路在极寒中更稳固。在国道G331呼玛试验路段,团队遭遇传感器线路冻裂难题,他们在深冬极寒中蜷缩雪坑,用体温焐热工具修复设备,无人退缩。

监测设备恢复后,马宪永理解了“科研是苦出来的”。如今,他们研发的路用传感元件和监测技术已应用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重点工程。

黑龙江的特殊气候成为技术的“天然试验场”,既考验道路基础设施,也为科研提供真实测试场景。他们的成果正从黑土地走向全国。

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青年托举人才”,马宪永鼓励学生参与实际工程,让他们在实践中明白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才是好研究。15年坚守,他坚信扎根黑土是传承,他和青年科研人将继续努力。

聚焦六位青年才俊:在不同领域书写精彩华章

本文介绍了王彦飞、耿涵、康文娟、沈玉林、贾奥琳、马宪永六位青年学者在思政教学、非遗保护、草业科研、防沙治沙、小麦病害防治、寒区交通研究等不同领域的奋斗历程和显著成果。他们怀揣着对事业的热爱与责任,勇于创新、坚守初心,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展现了当代青年学者的担当与风采。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0905.html

(0)
SereneSerene
上一篇 2025年4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