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力保存赛道:政策与市场双驱动下的创新机遇,生育力保护赛道:技术爆发,开启生育新希望

本文围绕生育力保护赛道展开,阐述了当前生育力保存的背景,包括全球出生率和妊娠意愿下降、我国生育力现状等。详细介绍了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影响生育力疾病的治疗进展,以及生育力保存中避免医源性损伤的相关情况,还提及了男性生育力下降问题和市场创新趋势。

在当今社会,生育力保护赛道正迎来一场技术大爆发。

出生率和妊娠意愿的下降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这使得生育力保存变得刻不容缓。为了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政策层面已经开始了系统性的响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用实实在在的资金投入来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与此同时,各地配套支持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政策也在迅速落地。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我国女性生育力整体呈下降趋势,男性精子质量更是出现了断崖式下降,不孕不育率持续攀升。在这样的情况下,生育力保存技术成为了突破时间窗口、解决生育难题的关键工具。

生育力保存也是育龄女性的刚性需求。以允许单身女性冻卵的香港为例,尽管冻卵活产率并不是很高,但香港的冻卵业务却呈现出高涨的态势。香港持牌中心存储的卵子数量从2019年的5104个增长到了2023年的2万多个。根据锦欣生殖2024年财报显示,其美国冻卵业务实现了高速增长,取卵周期数同比增加了16.2%。

在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和市场需求持续爆发的双重驱动下,我国生育力保存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窗口期。不过,虽然生育力保存的需求十分高涨,但很多影响生育力下降疾病的治疗方案却十几年都没有变化,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对于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也知之甚少。许多疾病都迫切需要新的诊断方案和治疗方案,市场空白巨大。

如今,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等影响生育力的疾病正逐渐从被关注走向被深入解析。针对生育力保存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正处于技术爆发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迎新曙光

总的来说,女性生育力指的是女性产生健康卵母细胞、正常受精并孕育胎儿的能力,它与卵巢储备、输卵管通畅度以及子宫内膜容受性等因素密切相关。从狭义上来说,女性生育力则指的是卵巢功能,包括卵母细胞的质量和数量。

生育力保存赛道:政策与市场双驱动下的创新机遇,生育力保护赛道:技术爆发,开启生育新希望

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 数据来源:腾讯医典

一位生殖内分泌主任医师指出:“女性生育力保存最关键的是要重视卵巢功能保护。如果输卵管通畅度、子宫内膜容受性差,医生还可以通过药物和手术治疗,以及采用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来解决问题。但卵巢功能下降通常是不可逆的。”

影响卵巢功能的疾病大多是高发疾病,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子宫内膜异位症、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以及肿瘤治疗等。这些疾病领域蕴含着巨大的产业机遇。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内分泌病,影响着全球超过10%的育龄妇女,也就是说每10个育龄女性中就有一个受到PCOS的影响。在美国,大约有500万女性受其困扰。PCOS不仅是女性无排卵不孕症最常见的原因,还会引发肥胖、糖脂代谢异常等代谢问题。

一位妇科主任医师回忆道:“八十年代,我上学的时候,老师讲到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时说,这个病很少见,都不用讲。但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病。”

然而,由于目前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以及高雄激素血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治疗手段十分有限,且均为对症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目前,PCOS主要采用off label或者避孕药进行调节,还没有FDA批准的治疗PCOS的药物,也无法彻底治愈。

临床困境往往也意味着产业机遇。近年来,多囊药物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其中一项重要的突破来自中国团队,复旦大学汤其群教授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了青蒿素类衍生物治疗多囊的成果。在动物模型中,青蒿素衍生物能够抑制卵巢里面雄激素的过量合成,降低卵巢中囊状卵巢的数量,成为治疗多囊的潜在新药。

被誉为“药王”的GLP – 1也展现出了治疗多囊的潜力。GLP – 1受体激动剂通过模拟肠促胰岛素的作用,增加胰岛素分泌,同时抑制食欲,从而帮助控制体重和改善糖代谢。这对于PCOS患者常见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和铂医药孵化的HBM Alpha Therapeutics正在研发一款针对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的创新抗体疗法HAT002。HBMAT开发的抗体疗法HAT002靶向与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CAH)共享的内分泌调节通路。CAH和PCOS均涉及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HPA)的功能异常,HBMAT通过靶向这一通路,旨在调节激素水平,从而改善PCOS患者的症状。

器械消融治疗多囊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海外企业May Health尝试通过射频或超声引导下的经阴道消融产生雄激素过量的卵巢组织。在可行性研究中,44%接受治疗的女性在手术后的三个月内自发排卵,随着再次引入促排卵药物,这一比例在此后的时间内增加到65%。2024年,May Health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

尽管PCOS患者众多且发病率不断增高,但在研疗法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潜在的治疗方法仍然相对稀缺。

子宫内膜异位症早期诊断迎突破

除了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取得新进展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早期诊断也迎来了技术突破。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妇科疾病,会累及卵巢。育龄期妇女的发病率为5% – 10%,由于病灶最常累及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会形成巧克力囊肿,直接影响排卵能力。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困境在于早期诊断困难。研究显示,70%的患者未被诊断,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诊断延迟。

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然而,由于腹腔镜检查属于有创检查,存在损伤和麻醉风险,这导致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延迟诊断。即便在发达国家,诊断延迟的时间通常也在七至八年之间;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诊断延迟的时间可能超过十年。

早期诊断现阶段还需要突破技术瓶颈。因为外周血及子宫内膜的许多标志物尚无一种能准确诊断内异症,所以找到可靠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早期诊断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国内企业有望打破这一技术瓶颈,实现早期诊断的突破。合凯维生命科学全球首创的内异症检测产品HerResolve,仅需一管外周血样本,就能实现高达92%的诊断准确率。这一体外诊断产品已经进入FDA注册临床阶段,有望今年获批,HerResolve有望成为全球第一个获得FDA认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非侵入性检测产品。

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也无法彻底治愈。针对这一治疗困境,全球有多个潜在创新疗法。

欧加隆有一款处于二期临床阶段的新疗法:FOR – 6219。欧加隆是从默沙东独立出来的专注于女性健康的药企。FOR – 6219的特点是有可能在不影响全身激素水平的情况下局部作用于靶组织。这种潜在的选择性活性使其有可能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长期治疗选择。

国内企业和其瑞针对中度至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开发了一款单克隆抗体,靶向泌乳素受体(PRLR)。

展望未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法突破还需要依靠基础科学的突破,只有更好地了解其发病机制,才能研发出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生育力保存需避免医源性损伤

在女性生育力保护领域,医源性生育力损伤的预防与修复正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创科主任、首席专家阮祥燕曾指出,因放化疗,每年至少有百万女性失去生育力。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以及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血液病的非肿瘤患者而言,化疗和放疗虽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会对卵巢功能造成损伤,可能导致医源性早发性卵巢功能衰竭(POI),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

针对医源性卵巢功能早衰,患者术前可考虑冻卵、胚胎冷冻以及卵巢组织冷冻与移植。与冷冻卵母细胞和胚胎相比,卵巢组织移植不仅可以恢复生育力,还能恢复激素分泌功能。

卵巢冷冻是将女性卵巢组织取出后进行低温冷冻保存,待未来有生育需求时,再将冻存的卵巢组织复苏并移植回患者体内。据报道,全球已有超过1万名女性接受了卵巢组织冻存,其中360多例患者经历了卵巢组织移植。移植后,95%的女性恢复了卵巢内分泌功能,卵巢功能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至5年,且已有200多例健康子代通过此技术诞生。

手术同样可能对卵巢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例如,在卵巢良性肿瘤(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畸胎瘤、囊腺瘤等)的手术治疗过程中,机械和电热损伤不仅会破坏正常的卵巢组织,还可能影响卵巢的血供,进而导致卵巢功能减退。

此外,医源性子宫内膜损伤也是女性不孕难题的重要诱因之一。宫腔镜手术和人流手术等宫腔操作极易损伤子宫内膜,引发宫腔粘连和子宫内膜疤痕纤维化。据《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刊发的数据,近五年国内每年人工流产数近900万例,人工流产可能引发输卵管堵塞、宫腔黏连、子宫内膜异位等并发症,并可能导致女性继发不孕。国内的流产手术还呈现低龄化趋势。减少流产数量,一方面需要科学避孕,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医源性损伤。

目前,子宫内膜损伤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宫腔松解术,并辅以药物治疗,如口服雌激素,或使用防粘连的医疗耗材,如宫腔球囊、节育器和透明质酸水凝胶等。然而,这些方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操作复杂,且难以从根本上修复子宫内膜,实现宫腔内环境的全面恢复。

令人振奋的是,国内企业贤石生物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公司研发的子宫内膜修复材料,采用先进的脱细胞技术和生产工艺,成功研发出独特的脱细胞生物基质微纤维。这一创新产品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有望于今年正式上市。这不仅为子宫内膜损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女性生育力保护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当然,生育力保存也不能忽视男性生育力下降的问题。目前,精子质量正在断崖式下降。人类精子库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合格精子的捐赠率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约40%降至目前的约20%。

据美国疾控中心(CDC)调查,人们选择辅助生殖技术的原因有28%是男性不孕因素。然而在生殖健康领域,几乎所有的创新都集中在女性身上,男性生殖健康领域的创新相对较少,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生殖健康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市场。随着全球生育力不断下降,围绕生育力保存的创新技术将打开新的蓝海。

但很多初创公司往往聚焦于某一特定的细分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制约其可扩展性以及长期盈利能力。从欧加隆、金赛药业等女性健康头部企业的布局来看,提供全球周期解决方案,深入洞察女性健康需求,能够从细分领域中扩展到更大市场的企业有望获得融资。

本文详细阐述了生育力保护赛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我国生育力保存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尽管目前在生育力相关疾病的治疗和诊断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药物研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早期诊断突破等,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部分疾病发病机制不明、治疗方法有限等。同时,生育力保存还需关注医源性损伤的预防与修复,以及男性生育力下降问题。未来,围绕生育力保存的创新技术有望开拓新的市场,但初创公司需拓展市场布局以提升竞争力。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0924.html

(0)
SereneSerene
上一篇 2025年4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