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广东对香港供水6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详细介绍了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升级情况,以及在供水数量、质量提升方面所做的努力,还提及广东在水源保护、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举措,最后展望了粤港水务领域的未来合作。
在珠江奔腾的浪潮与狮子山绰约的身影相互交织之间,广东对香港供水已然迎来了60周年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60年前,那源自东江的清澈泉水,宛如生命的甘霖,奔腾着涌入香港,一举化解了当时香港民众面对缺水困境时的无奈与叹息。而如今,那源源不断的东江水,就像一股强大的动力源泉,为香港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无尽的活力。
“东江水供港”这一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以下简称为:东深供水工程)的有力支撑。在过去的60年里,广东累计投入了近80亿元人民币用于推动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以及4次大规模的扩建升级。同时,还持续投入数百亿元用于水源地的保护和流域系统的治理工作,从而确保了东江的水质常年都能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更有超过3万名工程勘探、设计、施工人员以及运行维护人员积极参与到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当中。
正是得益于东深供水工程沿线各地以及工程建设管理者在60年间对该工程的精心呵护与持续升级,才使得东深供水工程对香港的供水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到今天,东深供水工程已经能够满足香港大约80%的淡水需求,成为了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线。
如今,东深供水工程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水源保障地——新丰江水库大坝备受瞩目。新丰江水库是广东最大的水库,其库容接近140亿立方米。当你站在大坝之上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全是那碧波荡漾的库区,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据广东省水利厅统计,目前,东深供水工程的年供水能力已经从最初的0.68亿立方米大幅跃升至24.23亿立方米。在这60年的时间里,累计对香港的供水量已经超过了300亿立方米。
在东深供水工程对香港供水数量不断攀升的同时,对香港的供水质量也在持续提升。其目的就是要确保香港民众能够喝上优质水、安全水、放心水。为此,输水系统从最初的天然河道升级为了全封闭的专用管道,实现了输水系统与天然河道的彻底分离。
东深供水工程全封闭的专用输水系统源自2000年对该工程的一场意义重大的“大手术”。当年,广东果断决定对该工程实施根本性的改造,建设全封闭的专用输水系统,以此来实现清污分流,避免东江原水在输送的途中受到污染。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严振瑞担任该工程的副总设计师。他回忆道,当年的改造工程面临着诸多难题。一方面受到沿线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还要在保证不影响正常供水的条件下建设一条全新的封闭式输水系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且多个技术难关毫无同类经验可以借鉴。
严振瑞介绍说,他和他的团队不畏艰难,逢山凿隧、遇水架槽,攻克了无数的技术难关。仅仅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就修建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供水通道。他感慨地说:“东深供水工程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连接香港与内地的情感纽带。”
除了在工程上进行改扩建之外,广东近年来还先后推动出台了涉及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东江水量调度管理等领域的一系列法规制度,从全方位对东江水进行保护。目前,东江干流、重要水源地以及20个监测水库(湖泊)的水质总体都能稳定达标。
“目前,我们万绿湖水质稳定保持I类标准,是符合饮用净水水质标准、达到直饮要求的清洁水源。”在东江重要水源地——河源市,当地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市为了保护东江水质,先后拒绝了超过500个可能影响水质的工业项目落户,并且累计投入上百亿元用于整治全市的河流。
在2020年至2022年初,东江流域遭遇了连旱特旱的极端天气。在这样的情况下,广东通过实施科学精细调度、挖潜供水、全面节水等一系列措施,全力保障了香港的用水需求。在这三年的干旱期间,对香港的年供水量均超过了8亿立方米,创下了历史新高。
60年来,历经四次改扩建的东深供水工程,无论是在供水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但这并非终点,广东对香港的供水保障能力还在不断提升。接续建成的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实现了对香港供水的“双水源、双保障”。
广东省政府表示,未来,广东将进一步深化粤港水务领域的深度合作,更好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建设。
本文围绕广东对香港供水60周年展开,阐述了东深供水工程在建设、升级、保障供水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重要成果,以及广东在水源保护、应对干旱等方面采取的措施。还提及未来将深化粤港水务合作,助力大湾区建设,体现了粤港两地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前景。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1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