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品味诗词与“宋室风筝”的交融之美

本文围绕清明这一兼具自然节气与人文节日的特殊日子展开,借助《河南新闻联播》的《诗词里的“清明限定”》节目,通过诗词引出清明放风筝的传统习俗,重点介绍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宋室风筝”的制作、历史渊源以及传承创新等方面内容。

清明,它不仅是大自然循环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更是饱含着丰富人文内涵的传统节日。《河南新闻联播》特别推出了《诗词里的“清明限定”》这一精彩节目,引领着我们在那一句句诗词的精妙意境中,去探寻独属于清明的传统习俗,细细品味其中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真挚情感。

在众多描绘清明的诗词中,清代黄惺庵的《望江南百调》尤为生动地展现了清明时节的景象:“扬州好,胜日爱清明。白袷少年攀柳憩,绣鞋游女踏莎行,处处放风筝。”这首诗仿佛一幅灵动的画卷,将清明时节人们悠然踏青、尽情放风筝的闲适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事实上,从宋代开始,放风筝就已然成为人们在清明节一项固定的娱乐活动。北宋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以及苏汉臣的《百子图》中,都清晰地描绘了放风筝的热闹场景。经过千年的传承,北宋都城汴京的风筝工艺至今依然薪火相传,“宋室风筝”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支。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宋室风筝”的传承人宋长虹在直播间里热情地和大家互动:“直播间的宝宝们大家好,最近很多粉丝问我,我们登上时尚芭莎的这只蝴蝶风筝是怎么做成的,那今天就通过现场演示跟大家讲解一下。”

谈到“宋室风筝”的特色,宋长虹介绍道:“宋室风筝多取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虫、鱼、鸟、兽,其比例和形状都与真实的生物极为相似,画工更是精巧绝伦。它左右翅膀里面都有对称的留白处,融入了国画元素,而且我们全部坚持纯手工制作,整个制作过程下来需要三十多个小时才能完成。”

北宋皇帝宋徽宗对风筝情有独钟,他常常亲自制作风筝,并在皇宫内放飞。他还亲自编撰出版了《宣和风筝谱》,这也是关于风筝艺术的最早著作。后来,风筝绘制技艺逐渐流入民间,为了避免给家人招惹麻烦,“宋室风筝”的祖上只在室内制作售卖,“宋室”这一称呼也由此诞生。而“宋室风筝”传承至今,每一代传承人都在不断创新。

宋长虹说道:“我们现在将风筝做成简单易操作的材料包,通过体验课来推广我们的非遗文化,我们也做了一些文创的产品来让它更受年轻人的喜爱。”

从2017年开始,宋长虹积极开设传统手工艺文化体验课程,尤其在清明节前后,他会走进校园,亲自教大家制作风筝,不遗余力地推广非遗文化。

开封市五一路小学的一名学生开心地说:“今天这是我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我非常开心。”

如今,放风筝更多地成为了人们在闲暇时光的一项休闲娱乐活动。每到春天,当五颜六色的风筝在天空中翩翩起舞时,它们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祝福。

本文以清明为背景,先通过诗词引出清明放风筝的习俗,接着详细介绍了“宋室风筝”的制作、历史渊源和传承创新。从古代的宫廷娱乐到如今的非遗文化推广,“宋室风筝”不仅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传统,还在现代社会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1944.html

(0)
IsaiahIsaiah
上一篇 2025年4月4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