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看天津:绿色殡葬绘就生命新画卷,清明时节天津绿色殡葬成新风尚

本文聚焦天津清明时节的殡葬情况,详细介绍了当地节地生态葬、海葬等绿色殡葬方式的推行现状,以及祭扫方式的“绿色变化”,展现了“绿色殡葬”观念在天津逐渐被认可的趋势。

在又一个清明时节到来之际,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慎终追远、缅怀先人。在天津这片土地上,各类绿色殡葬方式正逐渐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众多市民选择通过节地生态葬、海葬等方式,让逝去的亲人“落归”自然。

3月30日上午10点,那艘名为“国宾9号”的海葬专用船,承载着京津冀39份逝者的骨灰,缓缓从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出发,朝着渤海湾驶去。当船只到达指定海域后,逝者的家属们陆续登上甲板。在工作人员耐心的指引下,他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将亲人的骨灰撒入了茫茫大海。年过七旬的慎先生和其他几位家属一同,眼含热泪,与离世的母亲做最后的告别。

慎先生向我们介绍说:“母亲生前就一直有个遗愿,那就是把自己的骨灰撒入大海。”作为一名海河儿女,母亲从小就与水为伴,在她看来,“海葬”是一种再好不过的安葬方式。母亲希望自己“从孕育生命的大海中来,到浩瀚无边的大海中去”,她觉得这样更能体现生命回归自然的精神传承。

天津市殡仪服务总站副站长高勇告诉我们,天津早在1990年就开始推行海葬。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509期骨灰撒海活动,安葬的骨灰达到3万余份,参与的家属接近6万人次。高勇感慨地说:“近年来,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变化,选择海葬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选择海葬的群体也逐渐多元化。”

有人选择魂归海洋,也有人选择“落归”尘土。4月2日上午,“永生缘”节地生态安葬活动在天津憩园庄重举办。伴随着庄严肃穆的音乐声,40位逝者“伴花而眠”。

今年74岁的李宝玲遵循已逝父母的遗嘱,帮助他们以节地生态安葬的方式长眠。李宝玲说道:“这种安葬方式既符合中国传统丧葬‘入土为安’的理念,又契合了生态文明的新思想。我们‘百年’之后也希望能用这样的方式安葬。”

天津市殡仪墓地事务服务中心业务一科副科长张铮介绍,节地生态安葬有着独特的方式。它不立碑、不留名,使用的是可降解材质的环保容器。在日夜的流转中,逝者的骨灰会与土壤慢慢融合,最终回归自然。这是“入土为安”的传统丧葬理念与生态文明现代理念的完美结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天津市殡仪墓地事务服务中心从2010年开始举办“永生缘”节地生态安葬活动。截至目前,累计安葬骨灰7800余份,参与的群众达到3万余人。今年清明节期间,还将举办三场节地生态安葬活动。

绿色殡葬的体现不仅仅局限于殡葬方式,在祭扫方式上也有了“绿色变化”。

4月4日上午,一场都市文明集体共祭活动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海河厅庄严举行。120户逝者亲属点亮了蜡烛外形的电子灯,伴随着主持人深情的悼词,他们诉说着对亲人无尽的思念。

在清明节前,类似的场景在天津市的多个街道、社区不断上演。

在河北区月牙河街道,多位天津市道德模范积极倡导市民,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用文明、绿色、安全、节俭的方式缅怀先人;在南开区卧龙社区,居民们吟诵着诗句、亲手制作青团,在清明民俗活动中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卧龙社区党委书记陈鹏表示,绿色殡葬既符合传统民俗,又蕴含着绿色、文明、环保的理念。居民们通过为逝去的亲人献一束花、敬一杯茶、写一封信等方式,以实际行动成为文明祭扫的参与者和移风易俗的推动者。

天津市民政局殡葬事业管理处副处长韩勇说:“经过多年的发展,‘绿色殡葬’观念在天津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未来,我们将继续在创新服务举措方面下功夫,在维护群众权益方面出实招,全面提升天津殡葬服务供给水平,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本文围绕天津清明时节的绿色殡葬展开,介绍了海葬、节地生态葬等殡葬方式以及文明祭扫等新变化,体现出“绿色殡葬”观念在天津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未来当地也将持续提升殡葬服务水平以满足群众需求。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1967.html

(0)
SereneSerene
上一篇 2025年4月4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