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4月4日缅甸中部强震震后进入疫情防控和恢复重建阶段,深入探访受灾最重的曼德勒市,展现当地生活秩序、物资保障以及医疗资源状况,着重介绍了中国救援力量开展的义诊行动。
自4月4日起,缅甸中部地区在强震之后,救援工作正式步入疫情防控与恢复重建的关键阶段。人们不禁关切,受灾最为严重的曼德勒市,如今的生活秩序究竟如何?当地的生活物资和医疗资源是否能满足民众的需求呢?
总台央视记者张腾飞在4月4日缅甸当地时间上午11时,来到了曼德勒市中心的大皇宫附近。受此次强震影响,这座著名的历史建筑大皇宫遭受重创,其围墙和部分建筑明显倒塌、开裂。由于大皇宫地处市中心,周边环绕着护城河,且地势较为开阔,这里成为了曼德勒市区一个重要的受灾群众集中点。
到了饭点时分,现场的景象颇为令人动容。可以看到,有许多受灾群众正排着队,接受爱心人士送来的食物和水。这些物资犹如及时雨,为受灾群众缓解了燃眉之急。
记者还留意到,当地的物资状况十分紧张。由于帐篷短缺,不少受灾群众只能用一块布来遮挡阳光,一家人在护城河边席地而卧。每当有派发物资的车辆停下,周边群众会迅速跑步靠近,现场常常会排起超过百米的领取物资长队。值得一提的是,曼德勒市的华人商会定期送来当地急需的水,并沿路派发给群众,展现出了浓浓的同胞情谊。
目前,曼德勒市的医院只接收急诊病人,普通病症的患者无法在医院得到救治。在这样的困境下,由多支中国救援力量组成的义诊小分队挺身而出,将义诊点直接开设在了大皇宫附近,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急需的医疗救助。
义诊点设置了外科、内科、妇科和儿科四个门诊摊位。来自中国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的随队医疗专家们齐心协力,联合为前来求助的当地群众问诊开药。中国国际救援队带来的便携式X光机和掌上超声仪,更是为医疗专家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有力依据。
考虑到住在大皇宫附近帐篷里的受灾群众中有不少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医疗队专门派出多支巡诊小分队,走进帐篷,送医上门,真正做到了关怀每一位受灾群众。
据了解,中国救援力量还将根据缅甸当地的实际需要,持续在曼德勒市开展义诊行动,为当地的灾后医疗保障贡献力量。
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吕兴锋表示:“我们主要组织了心内科、呼吸内科、骨科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在灾区群众相对集中的地方开展义诊点,目的就是把我们的医疗服务送到一线去,送到灾民身边去。”
本文详细报道了4月4日缅甸中部强震后曼德勒市的情况,包括受灾群众生活秩序、物资短缺现状,重点突出了中国救援力量积极开展义诊行动,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救助,并将持续贡献力量,彰显了中国在国际救援中的责任与担当。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2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