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县卖酒镇一场横跨六十余载的坟山纠纷,在兴业县司法局、卖酒镇人民政府等多方力量的携手努力下最终成功化解的故事,展现了多方协同作战解决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成果。
坟山“疙瘩”引纠纷
多方“会诊”绘和谐
古人云:“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后来逐渐演变成“握手言和”这个词,它寓意着人与人之间能够摒弃前嫌,和谐共处。而在近日,兴业县卖酒镇就上演了这样一场化干戈为玉帛的佳话。一场由兴业县司法局、卖酒镇人民政府等多方力量联合推动的调解行动,成功化解了一场横跨六十余载的坟山纠纷。
追溯这场纠纷的源头,要回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卖酒镇忠良村的梁氏村民陆续在周覃社区所辖的笔塔岭上加建坟山。随着时间的推移,坟茔的数量逐渐增加到几十座。这些新增的坟山,就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周覃社区村民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这片土地属于周覃社区,梁氏村民的行为侵犯了他们的权益,于是强烈要求梁氏村民将加建的几十座坟山全部迁走。
然而,忠良村梁氏村民也有自己的坚持。他们表示,早在清朝时期,就有祖宗的坟在此处,这里是他们先辈安息的地方,是家族根脉的寄托。所以,他们坚决不肯让步。就这样,双方陷入了僵持的局面,争议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一代又一代的人被卷入其中,矛盾也越来越深。
卖酒镇人民政府深知这一纠纷是影响地方和谐稳定的“心腹大患”。于是,他们多次组织调解,召集双方代表,试图找到解决矛盾的突破口。但是,调解的过程并不顺利。双方的诉求就像两条平行线,很难找到交汇点。周覃社区村民坚持要迁坟还原土地,而梁氏村民守护祖宗安息之地的决心坚如磐石。眼看清明节即将来临,这个传统的祭祀节日就像催化剂一样,让原本紧张的局势变得更加危急。如果不及时处理,矛盾很可能会进一步激化,导致更加棘手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卖酒镇人民政府主动联系兴业县司法局,组成了一个工作组,合力解决这个坟山纠纷的“老问题”。县司法局的人员到达后,详细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立即召开了调解工作前研判会。经验丰富的调解员们围坐在一起,仔细梳理纠纷发展的脉络,从双方的历史依据、现实困境到情感诉求,进行了逐一分析,抽丝剥茧。最终,他们对症下药,制定出了2个切实可行的调解方案,为即将开始的调解工作指明了方向。
这场历经六十载风雨的坟山纠纷化解之路,是多方力量协同作战的生动写照。卖酒镇人民政府多年来的坚守、兴业县司法局的专业支援,以及每一位人民调解员的辛勤付出,共同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正能量。这股正能量穿透了历史的迷雾,消融了现实的坚冰,用矛盾纠纷的“减法”换取了人民群众满意的“加法”。
如今,笔塔岭上春风依旧,但却少了往日的纷争喧嚣。在新绿的草木间,那些坟茔静静地伫立着,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也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和谐。卖酒镇的人民,在法治与和谐的光辉下,正书写着安居乐业的新篇章。相信这份化解纠纷的智慧与力量,会像一颗颗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社会和谐之花。
兴业县司法局温馨提醒
遇到矛盾纠纷
要冷静、理性处理
切不可一时冲动使矛盾升级
本文围绕兴业县卖酒镇的坟山纠纷展开,详细介绍了纠纷的起源、发展以及在多方努力下成功化解的过程。强调了多方协同作战对于解决复杂矛盾纠纷的重要性,展现了法治与和谐在促进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司法局的提醒也体现了引导民众正确处理矛盾的理念。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