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动物建筑》,它跨界融合建筑学与生态学,探讨人类与动物共享星球的问题,通过列举多种动物展现建筑与城市环境不应只以人类为中心,还具有敏锐文化视角,书中还选读了关于燕巢的内容,讲述燕子筑巢特点及人类为其建造鸟巢等情况。
在当今“人类世”的大背景下,我们该如何与动物共享这个星球呢?《动物建筑》这本书通过创新性地将建筑学与生态学进行跨界融合,为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极富启发性的问题。书中不单单深入探讨了动物是怎样适应和利用人类所建造的环境的,更向我们展示了动物自身所蕴含的建筑智慧,而这些智慧还能为人类提供新的灵感。这种人类与动物之间双向的互动关系,为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创造人与动物“共居”的空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书中提及了猫、狗、蜜蜂、狐狸、大象、河狸等多达30种动物。通过大量令人信服的实际例子,它有力地证明了建筑与城市环境不应该仅仅以人类为中心。仿生建筑、生态建筑能够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为其他生物提供宝贵的栖息之地。这种“共居”的概念,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共享,更是野性与文明的深度融合。
《动物建筑》还具有十分敏锐的文化视角。作者多布拉什切齐克广泛梳理了丰富的古今建筑案例、文学影视作品以及当代装置艺术,并且精心挑选了103幅插图。这些内容生动地呈现了动物与人类社会之间千丝万缕、难以分割的联系。这种文化层面的深度挖掘,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隐秘的情感纽带,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可以说,《动物建筑》打开了创造全新空间形式的思路。它通过切实可行的生态设计理念,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选择,从而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未来。
《动物建筑》由[英]保罗·多布拉什切齐克著,陈珏翻译,译林出版社于2025年2月出版。
>>内文选读:
燕巢
和鸽子一样,燕子很可能在几万年前就开始与人类有了密切的接触,那个时候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并建造永久性的定居点。燕子的巢通常筑在洞穴、悬崖缝隙、岩洞或者空心树中,对于崖沙燕来说,河流的泥岸或沙岸是它们更心仪的筑巢地点。无论是燕子还是毛脚燕,它们的杯状巢都是由数以千计的泥团黏合而成的。它们把泥团与稻草混合在一起,再用唾液粘住,然后放置在墙上露出的任何合适物体上,比如钉子。燕子的巢紧靠着屋檐,巢的入口是一个半圆形的小孔。燕巢相对比较开放,这或许就是燕子与人类的家庭生活联系比崖沙燕更加紧密的原因。和白蚁丘一样,这种建筑方法与乡土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泥土和稻草的结合在世界各地的传统住宅和农业建筑中十分常见,在如今的生态建筑中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就像导言中提到的,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将燕子筑巢作为人类最初住所的灵感来源之一。维特鲁威认为,人类语言和建筑的起源是紧密相连的,人类建筑的进化只是动物世界中已存在构造的延续和发展。
燕子筑巢只需要陡峭墙壁上的一个落脚点,以及足够的遮蔽物。就像家燕的英文俗名barn swallow(意为“仓燕”)所表示的那样,燕子通常喜欢在人类的谷仓内筑巢,当然,它们也会在其他各种环境中筑巢。据鸟类学家安吉拉·特纳记录,有个燕巢建在屋外挂着的一把花园剪上,还有个燕巢建在谷仓外悬挂着的猫头鹰尸体上,甚至还有一些燕子的巢建在移动的物体上,比如每天穿越同一条路线的轮船,甚至是往返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两湖之间的火车上。在奥斯曼帝国,人们常常在清真寺、伊斯兰学校和宫殿的外墙上为燕子及其他鸟类建造精致的鸟屋与浴盆。这些装饰性鸟屋用石头、木材或泥土建造,从14世纪到19世纪一直非常流行,但如今现存的仅有几座。伊斯坦布尔阿亚兹马清真寺(1757—1761年)的外墙至今仍保留着精美的石雕鸟屋。这种鸟巢可以容纳燕子、麻雀和鸽子,是奥斯曼帝国宫殿的微缩复制品,配有圆顶、拱形入口和一栋奇特的侧楼,大概是为了容纳不合群的住户。
为了带来好运而建造一座模仿人类建筑的鸟类版建筑,这是一种拙劣的模仿和糟糕的拟人化做法。一些鸟类保护组织,如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已经对这种方式提出了警告——在设计巢箱时,他们主张不带感情色彩的功能主义。然而,正如海伦·麦克唐纳所说,这种态度更多是源于人类的喜好(和阶级)问题,而非基于经验证据。实际上,鸟类对我们的设计理念并不关心:从鸟屋中获得乐趣的只有我们人类,而且这种乐趣只属于我们自己。
不过,这种拟人化的做法并非是我们人类内在自私的表现,反而有可能催生出更加广泛的关爱候鸟(如燕子和毛脚燕)的文化。在美国,夏候鸟紫崖燕(Progne subis)是穴居鸟,它们的生存几乎完全依赖人类的帮助。在北美东部的农村地区,人们通常会为这些鸟类访客提供巢箱,因为它们会攻击家禽的捕食者,并在这些捕食者靠近时发出警报。美国有100多万人在高杆上安装巢箱来吸引紫崖燕,有些巢箱的样式是微型房屋、民用建筑,甚至是有几十个房间的城堡,鸟儿可以在里面筑巢。
本文围绕《动物建筑》展开,介绍了该书通过融合建筑学与生态学,探讨人类与动物共享星球及“共居”空间的问题,展现了动物建筑智慧对人类的启发,还具有文化深度。内文选读部分以燕巢为例,讲述了燕子筑巢特点、人类为其建巢情况以及相关争议和积极意义,呼吁人们重新思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方式,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未来。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