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上钢琴师》开篇中乘客抵达纽约看到自由女神像的场景,引出自由女神像这一美国象征。接着介绍法国籍欧洲议会议员呼吁美国归还自由女神像,美国白宫新闻秘书反击不会归还,还提及美欧因关税问题关系紧张,此次事件反映出美国新一届政府立场对美欧关系的影响。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一艘客轮正慢悠悠地朝着美国纽约港驶去。客轮上拥挤的甲板上,乘客们惬意地聊着天,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在这人群之中,有一名年轻的男子,他眼神中满是憧憬与激动,放眼向远方眺望,仿佛已经看到了心中向往的那片土地。突然,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大声呼喊了一声:“America!”
透过清晨那如纱般的薄雾,在大海的另一边,自由女神像的轮廓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那庄严而神圣的身影,就像一座灯塔,给人带来希望和力量。乘客们看到这一幕,顿时欢呼雀跃起来,兴奋的情绪在人群中迅速蔓延。
这如诗如画的一幕,正是电影《海上钢琴师》开篇所呈现的场景。多年以来,无数去往纽约的人都会远远地眺望自由女神像,它早已成为了美国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
资料图:位于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然而,就在最近,这座闻名世界的雕像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登上了法国媒体的头条。
在一个重要的场合上,法国籍欧洲议会议员拉斐尔·格卢克斯曼站在台上,神情严肃地发出呼吁:“把自由女神像还给我们。我们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但显然你们鄙视它。”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台下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格卢克斯曼还强调说:“美国不再体现自由女神像所代表的价值观。”这一言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也许有人会好奇,自由女神像竟然不是美国制造?其实,自由女神像诞生于浪漫的法国,是法国为了祝贺美国独立100周年而精心打造并赠送的一份大礼。自从1886年落成以来,它就一直巍然耸立在纽约港的入口,守护着这片土地。
资料图:再次展示这座位于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它右手高举火炬,那明亮的火焰仿佛在照亮自由的道路;左手拿着一块刻有美国《独立宣言》日期的石碑,象征着美国独立的伟大历史时刻。雕像的帷幔下是破碎的枷锁,寓意着一切奴役和压迫的终结。
在17日的新闻简报会上,有记者提到了格卢克斯曼的言论。美国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听后,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果断地反击道,美国“绝对”不会将自由女神像还给法国。
她还幽默地说道,“正是因为美国的帮助,法国人现在才不说德语”,“他们应该非常感激”。美国政治新闻网(Politico)称,莱维特可能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与法国结盟,共同对抗纳粹德国,为法国的解放和自由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来源:美联社视频报道截图
有分析认为,法国收回该雕像的可行性虽然极其渺茫,但此次事件却反映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即美国新一届政府在关税等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导致美欧关系变得十分紧张。
美联社评论说,这体现了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之后的内政外交政策,在法国和欧洲引发了“广泛震动”。欧盟日前宣布对包括波本威士忌在内的美国商品加征关税,以报复美国的钢铝关税。而特朗普则毫不示弱,威胁对欧盟国家的酒类产品征收200%的关税。法国方面更是明确表示,法国不会屈服,决心与欧盟一起作出反击。
本文围绕自由女神像展开,从电影中的场景引出这一美国象征,接着讲述法国议员呼吁归还自由女神像以及美国的回应。同时,揭示了美欧之间因关税问题产生的紧张关系,此次关于自由女神像的争议只是美欧矛盾的一个缩影,反映出美国外交政策对美欧关系造成的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