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记录了春分时节,我国大江南北各地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的景象,包括山东的小麦灌溉、东北的农资供应、广西的甘蔗种植、浙江的水稻育秧和茶园养护等,展现了各地为保障粮食生产采取的多样举措和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各方力量对春耕备耕的支持。
农谚有云:“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3月20日,春分节气如期而至。此时,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广袤的大江南北,会发现各地正紧紧抓住这宝贵的农时,不辜负这大好春光,共同奏响了一曲灵动而紧凑的“春之声圆舞曲”。
在山东,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冬小麦迎来了返青期。在汶水之滨的田野上,一台台自走式喷灌机犹如银色的巨人,伸展着它们的“臂膀”,一串串晶莹的水珠均匀地洒落下来,滋润着大地。我们都知道,麦怕倒春寒,返青水对于小麦防冻起着格外重要的作用。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苑庄镇的农田里安装了智能喷灌系统。这个系统十分智能,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水情况精准地调控水量。镇里的种植大户王振对此深有感触,他笑着说:“喷灌一小时,就能干完过去一天的活,又快又省心。”与大水漫灌相比,使用喷灌技术,每亩地可节水三成、节肥两成,还能带动小麦增产10%到15%。从水利部最新的数据中我们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国累计灌溉面积已经超过6000万亩。各地各部门精细调度,全力保障春灌,有力有序地推进着粮食生产。
让我们把视线转向东北。在辽宁营口港,碧海蓝天之下,门机大臂有力地挥舞着,抓斗上下起伏。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操作着设备,进行袋口绑扎。四条作业线“火力全开”,一袋袋化肥经过灌包机分装后,迅速装车,然后快速驶离码头,运往东北的各个地方。在大连旅顺口区的一家农资店里,各式各样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整齐地摆放着。前来购买农资的农民络绎不绝,场面十分热闹。农资店负责人王鹤童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备耕工作顺利进行,他们早在年前就开始陆续进货。如今,店里的化肥库存量达到了800多吨,春种的种子也十分充足。而且,他们还提供送货到田间地头的服务,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在黑土地上,冰雪正在逐渐消融。农资的繁忙流通,为春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的农情调度显示,当前,全省农资市场供应充足,种子、化肥、农药等春耕物资在基层销售网点已备齐九成以上,下摆入户接近五成。
“南国春来早”,在“中国糖都”广西崇左市,连日来,蔗农们正争分夺秒地抢抓农时,开展甘蔗种植工作。如今,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为这份“甜蜜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让甘蔗种植变得更加高效。在崇左市江州区罗白乡那湴村的一处甘蔗种植基地,一架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控下缓缓升空。它按照预设的航线在蔗地上空来回穿梭,仅仅用了8分钟,就完成了15亩的打药作业。广西宏飞植保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与人工喷药相比,无人机飞防效率高、成本低,而且还具有精准度高、雾化效果好、农药利用率高等优点。”
在之江大地,水稻育秧正从传统的“看天育秧”迈向“车间育苗”,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在浙江余姚黄家埠镇的智超家庭农场水稻育秧中心,经过三天催芽的种子均匀地铺满了秧盘。在机械手臂的帮助下,摆盘、撒土、播种、叠盘等步骤一气呵成,实现了育秧全程机械化。中心负责人余军林介绍道:“一个小时就能完成2000盘,今年我们计划培育早稻秧苗4万多盘、晚稻秧苗38万盘以上,可供机插早稻1000多亩、晚稻1.5万多亩。”自动化、智能化流水线让育秧效率大幅提高,进一步帮助周边农户节约了生产成本。
记者穿过层层绿浪,来到了杭州西湖龙井茶基地。在这里,病虫害检测仪、太阳能灭虫灯、防霜风扇等多种现代农业设备正默默地守护着这片茶园。中茶龙冠公司副总经理陈瑞鸿说:“近期茶园养护我们最关注的是防范‘倒春寒’。”基地引进安装了24台茶园防霜风扇,这些风扇可以将茶园上方的“暖空气”送到茶树冠层,从而提高温度,防止霜冻。据估算,每台茶园防霜风扇平均每年可减灾增收6000多元每亩。
从送技下乡到农资保障,再到注入金融“活水”,各方面的力量正不断汇集到春耕备耕工作中。围绕耕种管收等关键环节,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指导组、产业专家服务团和科技小分队,蹲点包片开展巡回指导和技术服务;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提早行动,积极采购、调运化肥,保障春耕用肥需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全行累计投放贷款1048亿元,支持春耕备耕……
春色中分,地气贯通。在神州大地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勤劳的人们正挥洒着汗水,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本文描绘了春分时节我国各地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的生动场景,涵盖了山东小麦灌溉、东北农资供应、广西甘蔗种植、浙江水稻育秧和茶园养护等多个方面。同时,展现了新技术、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各方力量对春耕备耕的支持,彰显了人们为保障粮食生产而付出的努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2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