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人民日报的一句话展开,阐述人要依靠自己,中年后应养成存钱、强大精神内核、勤读书等习惯,从而让人生之路越走越顺。
最近,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了一句极为精辟的话语,它如同一束光照进了生活的缝隙,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没有谁能一直被你依赖,你是你人生唯一的负责人。与其不断迎合他人,不如在自己的节奏里,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句话仿佛是一记警钟,在耳边久久回荡。
很多人在年少轻狂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总觉得碰上坎坷可以躲在父母温暖的羽翼下,遇上难关可以向朋友寻求帮助,天真地以为天塌下来总会有人帮自己顶着。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当看清了世事的无常,历经了生活的沧桑,见惯了生命中的人来人往,才会突然恍然大悟:指望别人,依赖他人,就如同水中月、镜中花,终归是一场空。
人啊,只有活成自己的屋檐,才能在风雨交加的时候不被大雨淋湿;只有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利迈过沟沟坎坎。正如人民日报常说的,人活一辈子,真正能给自己撑腰的,是那个越来越优秀的自己。
中年以后,最聪明的活法,就是养成这4个习惯,做好自己的摆渡人,把后半生的路铺得稳稳当当。
有句老话说得虽然残酷,但却句句都是现实:“世人慌慌张张,只为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惆怅,可让父母安康,可护幼子成长。”
你永远无法预料,那些曾经被自己随手挥霍掉的金钱,日后是否会成为救自己于水火的关键一步。也永远难以计算,在漫漫一生诸多不确定性中,兜里一点一滴存下的积蓄会起到多大的作用。
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你存下来的每一份钱,都会增加人生路上的选择权,也会增强你抵御风险的能力,成为你真正的底气。
想要为生活留一份保障,不妨从这几件事做起:
(1)管理欲望,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花钱时先问自己3个问题,这是必需品吗?有没有更便宜的替代方案?如果不买,会影响生活质量吗?
(2)定期存款,找到适合的存钱技巧:钱多了多存,钱少了少存,但不要完全不存。可以尝试专卡专用,或者第一周存多少,之后依次每周递增。
(3)戒掉攀比,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可以适当屏蔽外界无用的信息,多关注自身需求而非他人眼光。
认真观察周围的人,就会发现:真正厉害的人,很少会被负面情绪困住。他们不会把旁人的评价太过放在心上,更不会整日都在诉苦中度过,也懒得跟烂人烂事纠缠。
究其根本,正是因为他们练就了强大的精神内核,时刻都能稳住自己的心神,不受外界的干扰。
人这一生,起起落落是常态,而你如何面对其中所遇的波折,决定了你的生活层次和生命质量。
从现在起,学会强大自己,从做好这3方面开始,活成一个强者:
(1)内核要稳:可以适当减少无效社交,降低对旁人的依赖,找到适合自己的处理问题的办法,培养自给自足的能力,在独处中找寻自我价值。
(2)精神要松:情绪上头时,先停止做决定,也可以通过深呼吸等方法先让自己冷静下来,戒掉灾难化思维,养成不带情绪做事的习惯,远离那些消耗你的人和事。
(3)心态要好:接纳生活中不完美事件的发生,情绪低落时,可以试试亲近大自然或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每天睡前清空大脑,把负面情绪清理干净,防止失眠。
04
勤读书,拓展人生的无限可能
农民作家马慧娟的故事,曾经启发过很多普通人。自年幼时起,马慧娟就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书籍的世界里,她仿佛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但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初中还没读完,她就无奈辍学。回家后,她大多时间都在家干农活,然而干活之余,她还是不忘跟同学借书阅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18岁那年,马慧娟在摘蕨菜的过程中攒下了一小笔钱,随后她就去买了人生中第一本属于自己的书。拿到书后,她满脸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把那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
接下来的几年里,她一边干活,一边读书,在思维逐渐成长后,又开始写作,有手机后,她就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全部记录了下来。
十多年时间,她写了上百万字,后来又出版了六本书,加入了作协,彻底改变了原来的人生轨迹。
▽
很认同《借我一生》中写的那句话:“人生的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人生的选择。”
后半生,学会为自己撑伞,兜里有钱,心上无碍,腹中有书,健康常在,自律自愈,人生的路自会越走越顺。
本文以人民日报的话语为切入点,强调人要依靠自己,详细阐述了中年后应养成存钱、强大精神内核、勤读书等习惯,通过具体事例和方法指导,鼓励人们做好自己人生的掌舵者,从而让后半生的道路更加顺遂。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2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