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营商环境的优化展开,指出优化营商环境是政府部门自我加压的接续改革,强调要关注中小微企业和细节问题。以北京为例,阐述了其营商环境改善后工作重点的转变,即由大转小、精准聚焦。同时提出优化营商环境需在提升可见度、精准度和送达率上下功夫,最后通过北京推出中小企业服务地图的案例,表达了对更多政策落实的期待。
田闻之
每一次营商环境的优化调整,都意味着政府部门给自己增添了新的压力,是一场持续不断的自我革新。而每一次企业满意度的提升,都如同一块块磁石,汇聚起城市发展的向心力。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征程中,中小微企业绝不能被忽视,那些容易被遗忘的边边角角同样值得关注。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切感受到一个地方治理的用心和城市的温度。
营商环境就如同生产力的催化剂。各个地方都在思考一个重要课题:如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巩固正在逐步提升的企业信心,稳定正在不断改善的市场预期,为企业的经营增添活力,为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竞争,各个城市都在比拼谁能做得更好。
近年来,北京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致力于擦亮“北京服务”这一品牌。经过不懈努力,北京的营商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随着一系列制度法规的逐步完善,一大批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地,一些面上的共性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此时,工作重点需要进行转变,从关注大企业、大问题转向更精准地聚焦中小微企业和个性化问题。具体而言,一方面要让“服务包”的覆盖范围从头部大企业拓展到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另一方面,政策举措要从“粗线条”的规划向“工笔画”般的精细操作转变,深入关注大大小小企业的具体需求,打通发展过程中的堵点,解决困扰企业的痛点。
古人云:“致广大而尽精微”。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初期,工作主要集中在搭建整体框架,确定大的方向和原则,重点解决那些最为突出、诉求集中的问题。而现在,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市场的深处,去发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小问题”和“弱声音”,把工作做细、做小、做实。这就好比城市治理,不仅要注重“门面”和“窗口”的光鲜亮丽,也要关注“背街小巷”的实际情况。很多“里子”问题虽然不那么显眼,但却直接影响着营商环境的质量。例如,为了吸引国际人才,相关部门建设了大型国际人才公寓,其优越的硬件设施体现了满满的诚意。然而,一些外国人才来到之后,关心的却是周边能否买到自己爱吃的奶酪,有没有想看的演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都可能成为影响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据世界银行的相关报告显示,营商便利度每提升1%,就能带动GDP增长0.15%。这充分说明,抓营商环境就是抓经济发展,改善营商环境就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面子”和“里子”都至关重要,不能有所偏废。而且,“里子”问题往往更关乎大多数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必须拿出“绣花”般的精细功夫。
要将工作落细落小落实,首先要提升问题的可见度。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在当今的背景下,优化营商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有的是过去遗留下来的,有的是新出现的,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只有将观察的焦距拉长,把关注的焦点下沉,真正深入到各个领域、各个产业链的一线,才能了解到当下的真实情况,听到广大企业的真实诉求。
其次,必须提升服务的精准度。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会发现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共性问题越来越少,差异化越来越明显。在如今市场经济形态多样、领域繁杂的情况下,线上平台和实体经济的销售模式、发展阶段不同,所需的帮扶也各有侧重;科创企业和便利小店的产品内容、服务对象不同,面临的发展瓶颈也不尽相同。有的企业需要“托举”,有的企业急需“减负”,有的企业渴望“真金白银”的支持,有的企业则为“厂房空间”发愁。一种统一的服务模式很难满足所有企业的需求,只有尽可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和全要素的资源保障,才能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才能提升政策的送达率。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虽然惠企助企的政策不断出台,但仍有不少企业感觉“抱着水缸喊渴”。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有些政策的可得性不足,比如项目资金支持,申报管理复杂,存在诸多限制条件;另一方面,有些政策的便利性不够,中间环节多,关联部门多,企业申请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太大。此外,更多的是企业对政策的知晓率不高,该知道的信息不知道,该早知道的未能及时知道。特别是小微企业,由于建制精简,对政策的获取和解读能力较弱,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做好政策的宣介和衔接工作,把宏观层面的利好一项项落到实处,想尽办法让政策的“阳光”照到每一家企业,让政策的“雨露”滋润到每一片土地。
每一次营商环境的优化调整,都是政府部门自我加压的接续改革;每一次企业满意度的提升,都是城市发展向心力的汇聚。优化营商环境,不能忽视中小微企业,不能忽视那些容易被遗忘的角落,这样才能展现出一个地方治理的用心和城市的温度。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服务企业不是一两个部门的责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正如有观察者提醒的那样,一个利好政策的落地,哪怕出现一个小纰漏,对整个流程来说可能只是“千分之一”的影响,但对个体企业而言,遇到的困难可能就是“百分之百”。只有将服务意识贯穿到工作的全流程,形成一个人人、时时、处处都重视营商环境的城市氛围,才能像强大的磁场一样,助推城市发展活力竞相释放。
“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多方打听、四处奔波了。”北京一家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负责人李先生在谈及寻找创业孵化和技术支持服务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前段时间,北京推出了中小企业服务地图,企业只需在电脑或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找到最近的服务平台,平台的单位名称、地址电话、服务内容等信息一目了然。像这样的“小微企业之家”,北京计划到2027年建设约1000个。我们期待更多的政策红包能够落实落细,让活跃在北京的市场主体都能“如沐春风”,实现城市发展的“花开满园”。
本文强调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指出要关注中小微企业和细节问题。以北京为例,阐述了营商环境改善后工作重点的转变,即从宏观到微观、从粗放式到精细化。同时提出要通过提升可见度、精准度和送达率,落细落小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最后通过北京推出中小企业服务地图的案例,表达了对更多政策落实、推动城市发展的期待。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2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