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京东健康3月6日发布的年度财报展开,深入剖析了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通过对京东健康在营收、供应链、业务模式以及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互联网医疗正从单一业务向生态化服务转变的新动向。
当下,互联网医疗行业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而这些变化,在京东健康于3月6日发布的年度财报中已初露端倪。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京东健康全年总收入高达581.60亿元,在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指标下(Non – IFRS)净利润达到47.9亿元。其收入和净利润均超出了市场预期,特别是下半年收入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展现出极为强劲的发展势头。
作为互联网医疗行业中极具代表性的企业,京东健康的成长历程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整个行业的发展轨迹。从这份财报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用户数据、营收结构,还是业务创新方面,京东健康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充分表明,互联网医疗正逐步迈入以生态思维为主导的全新发展时代。
放眼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除京东健康外,各大平台在医疗服务和药品零售业务上的失衡现象依然较为突出。然而,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而言,在当前这场行业变革中,仅仅充当一个“卖药”的零售商显然已不合时宜。如何突破单一的流量思维,转向生态思维,已成为全行业亟待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
而京东健康,或许为行业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范例。
医药零售进入供应链竞争时代
在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前期,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有限,各大平台为了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纷纷将药品零售作为突破口。线上平台凭借流量聚合效应,通过集中采购和规模化运营,成功打破了传统药店的诸多壁垒。
不过,京东健康能够在众多线上平台中脱颖而出,其背后的逻辑远不止依赖流量这么简单。依托京东强大的供应链优势,用户对京东的品质和专业服务有着高度的认可。在进行药品消费时,尤其是对药品质量有更高要求时,京东健康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用户的“首选平台”。
借助这一显著优势,京东健康积极携手行业伙伴,持续推进供应链全生态建设。过去一年,京东健康深入开展医药全渠道布局,构建起了坚实的竞争壁垒。
具体而言,2024年京东健康在不断强化自营业务优势的同时,着力提升在线平台和即时零售业务的竞争力。通过“自营 + 平台 + 即时零售”的创新模式,在配送速度、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实现了优势的最大化。
例如,其O2O模式的“京东买药秒送”服务,已经实现了“最快9分钟送达”的惊人速度。同时,在上海、北京、广州等近20个城市开通了“网上买药医保个账支付”功能,共接入全国超3000家医保定点药房,覆盖人口超1亿人。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还切实降低了用户的购药成本。
在B2C零售业务方面,为了给用户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商品选择,京东健康多年来不断深化与制药公司、健康产品供货商的合作关系。如今,越来越多的品牌药企愿意将自己的原研创新药放在京东平台上进行首发,京东健康“新特药首发第一站”的地位日益稳固。这也使得消费者能够更快地获得新药。
京东健康不仅致力于扩大供应链的规模,还在供应链的深度和专业性上狠下功夫。京东健康加大了对智能监测、呼吸制氧等家用医疗器械电器品类的投入,同时坚持营养保健品类的标准化。以高品质、有保障的产品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京东健康的财报显示,过去一年,其医药零售板块的药品等核心优势品类市场占有率持续扩大,用户黏性也不断增强,充分彰显了其在医药零售业务领域的领先地位。这也直观地证明了京东健康强化供应链深度和全渠道布局所创造的巨大价值。京东健康的成功实践,将医药零售的竞争焦点从单纯的流量争夺,引向了以供应链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核心的体系化竞争。
互联网医疗,正在跳出以点破面的旧思维
从医药电商向医疗服务领域深入拓展,是互联网医疗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为用户提供更全面服务的必然趋势。尽管大部分互联网医疗平台早已推出了线上挂号、问诊咨询、随诊复诊等服务,甚至将业务触角延伸到了线下实体,但实际上,很多平台的业务布局仍然主要围绕医药电商服务展开,最终目的往往只是将用户导向卖药业务。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不断发展,消费场景变得越来越立体和全面。在这种情况下,只专注于深耕某一项业务,试图依靠单一业务“以点破面”的商业模式,不仅难以行得通,甚至存在随时被用户抛弃的风险。
这就要求互联网医疗平台必须具备全面的能力,既要能够打通医疗服务中的各个场景,实现对消费者的全域触达,又要对每个场景进行深度优化,以满足用户的新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对于系统化、全面化、生态化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
去年,京东健康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京东到家快检、京东护士到家、京东买药秒送等业务的紧密协同,在业内首次真正实现了“医生线上看、检查在家做、药品送到家、护理到家做”的一站式就医体验,成功构建了“医 + 检 + 诊 + 药”的完整服务闭环。
这意味着,当用户在线问诊时,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具电子检验单,后续由护士上门采血或骑手上门采集检测样本。医生再根据检测结果开具处方,有用药需求的用户可以在线买药,享受一站式的便捷医疗服务体验。
京东健康深耕线上、线下医疗业务全场景的举措,不仅吸引了更多元的产业主体融入其中,推动了业务之间的协同发展,还让整个在线诊疗流程更加顺畅,大大提高了服务的便利性。同时,这也进一步放大了京东健康“互联网医疗第一入口”的价值。
而这,正是互联网医疗应有的发展方向:为用户提供生态化、系统化的医疗全场景服务。
借力新技术,京东健康正在成为“六边形战士”
过去一年,AI以惊人的速度重塑着整个世界,在医疗领域,这种变革尤为显著。尤其是大模型技术能力不断升级和进化,智能体、数字人、具身智能等多点迸发,为互联网医疗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目前,京东健康发布的“京医千询”大模型,已成为业内应用场景最丰富、与医院共建最深、合作医生最多、参与用户最广泛的垂类大模型,率先实现了大模型在医疗健康行业的规模化、全场景落地应用。今年年初,京东健康更是宣布“京医千询”医疗大模型全面启动开源,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
抛开那些晦涩的技术术语和专业知识,我们可以从现实层面直观地感受到大模型技术给用户、医生、医院带来的巨大改变。其中,效率的提升尤为明显。基于大模型技术催生的AI应用,大多具有工具属性,而工具正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这使得京东健康在各个服务场景中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和优化。
以医生为例,医生作为医疗行业的核心资源,蕴含着巨大的价值。然而,大部分医生仍难以摆脱日常重复性、低价值、流程化的工作,这些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精力。
比如写病历,医生除了要承担日常的手术和诊疗任务外,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病史书写。现在,依托大模型技术,原本需要5到10分钟才能完成的病历,可能只需数十秒就能轻松搞定。在科研项目方面,医院里的大部分医生常常陷入临床和科研工作的两难境地,而国内大模型日益强大的分析、推理、理解能力,无疑将为医生提供巨大的帮助。
据了解,京东健康“AI诊疗助手2.0”的分诊准确率已达到99.5%,电子病历书写效率提升了120%,AI一次问题解决率超90%。而上线不久的AI科研助手,可以提供从资料搜集到分析处理科研数据、辅助生产医学论文、实验指导等全方位的服务。
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成功落地,不仅能帮助医生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辅助医生进行决策,还能在用户端为患者就医提供高效、便捷、全流程的解决方案,尽可能减少患者就医过程中的弯路。
在互联网竞争中,拼速度、拼服务、拼技术已成为常态,这种竞争态势的变化对平台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京东健康的财报充分表明,在持续深耕业务的基础上,京东健康已从一个领域的“多面手”成功转变为能力全面升级的“六边形战士”。
尽管当前互联网医疗行业风云变幻,业内企业纷纷调整战略方向,巨头之间的竞争格局也在不断变化,但透过京东健康一年又一年的财报表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光明的发展前景。
本文通过对京东健康年度财报的分析,展现了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变革趋势。京东健康在营收、供应链、业务模式和技术应用等方面表现出色,引领行业从单一业务向生态化服务转型。其成功经验为行业提供了借鉴,也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医疗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2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