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详细介绍了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的投资情况、“耐心资本北京模式”的探索实践,以及君联资本的“新VC”概念与实践,展现了耐心资本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3月27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盛大开幕。此次盛会吸引了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领袖齐聚一堂,他们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共同为全球科技发展的未来谋划新的方向。
在今年论坛年会的耐心资本服务新质生产力论坛上,君联资本总裁李家庆带来了一则重要消息。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已在投资领域取得显著进展,该基金已向16个项目决策投资30亿元。其中,超过70%的资金投向了北京地区,充分体现了对北京科技创新发展的大力支持。近40%的投资企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或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彰显了基金对科技实力强劲企业的青睐。“专精特新”企业在投资项目中的占比近70%,“小巨人”企业占比约45%,这表明基金注重扶持具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自去年以来,“耐心资本”这一概念在不同场合被多次提及。李家庆认为,耐心资本作为科技、产业、金融三角循环的传动轴,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能。“范式变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股权投资市场,耐心资本正逐步深化,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他还指出,在新发展格局下,股权投资机构迎来了新的机遇和使命。
(现场图)
在本次论坛年会期间,李家庆接受采访时,详细介绍了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的情况,以及团队对“耐心资本北京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他认为,“耐心资本北京模式”不仅是通过制度创新释放经济创新动能的战略实践,更重要的是构建起了“有效市场 + 有为政府 + 市场化专业机构 + 北京优势”协同发力的新型创新生态系统。
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的成绩单
2023年以来,社保基金出资150亿元分别设立了中关村、长三角和大湾区三只科技创新专项基金。这些基金按照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原则进行投资运营,为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作为这组基金的首发基金,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它是社保基金首次独立出资选择头部市场机构担任管理人。2023年的中关村论坛期间,社保基金理事会宣布与北京市携手合作设立该专项基金,基金的首期规模为50亿元,委托君联资本按照市场化、专业化、法制化的方式运营。
“对于君联资本来说,这不仅仅是责任,更是一份厚重的使命。”今年论坛年会期间,作为基金管理人的君联资本团队正式提交了“成绩单”。李家庆透露,通过协同投资,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已累计联动投资总额超过240亿元,资金放大效应超过8倍。
北京具有独特的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它拥有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和开放融合的创新文化,既能够辐射全国统一大市场,也拥有优秀的科研、产业、人才资源和国际化的影响力。在Startup Genome发布的《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报告2024》中,北京是亚洲第二、中国居首的全球创业生态系统。
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旨在支持中关村科创企业发展,加快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助力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李家庆介绍,该基金聚焦前沿、原创和自主创新技术,着力挖掘 “第一”和 “唯一”,重点解决关键技术领域 “卡脖子”问题,致力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
通过坚持落实“政府规划引导 – 企业创新主导 – 专业机构运营”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君联资本与政府、企业形成合力,保障了基金的高效运行。截至目前,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投出的一批代表性项目,在众多关键领域突破了中国长期存在的“卡脖子”技术瓶颈,实现从跟随到引领。不仅创造了多项唯一的技术创新成果,还实现了多个第一的历史性突破。
探索耐心资本北京模式
北京作为率先构建起耐心资本生态体系的城市,已初步形成耐心资本供给网络。一批有耐心、重创新的资本沉下心来,围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孵化、科技服务平台构建及创新载体建设等方向重点投资布局,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持续提供动力。
李家庆将“耐心资本北京模式”总结为三点:第一,聚焦前沿、创新和自主创新;第二,坚持协同联动,积极构建一体化的创新生态; 第三,支持产业链龙头攻关技术、引领发展,推动配套企业辐射全国、链接全球。将“政府顶层设计 + 市场化专业化运营管理 + 链主企业及产业集群带动”的创新探索与北京作为首都的独特优势结合,共同带来了“耐心资本北京模式” 在过去一年半中的有效实践。
从基金使命角度来看,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带有一定的“任务”性质,它不仅有保值增值、创造收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支持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从项目选择角度,该基金主要支持北京地区的科创企业,投资项目需要拥有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自主可控技术、需要兼具中国顶级先进水平和全球领先竞争力。从机制创新角度,社保中关村专项基金为社保基金全额出资,基金期限超过10年。
李家庆此前曾表示,君联在内部提出要从“Hunter”向“Farmer”的角色转变,以长期心态投资科技创新。在本次采访中可以看到,肩负不同维度使命的创新资本正在君联资本的创新服务平台上集聚。具体来说,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设立以来,与君联盲池基金和北京市的千亿级别的8只市级政府投资基金密切协同,此外还与多只市级和区级子基金进行了合作投资。这些共同形成社保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协同合作的良好局面。
2023年 – 2024年,北京市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八只市级政府投资基金,采取Co – GP的管理模式,遴选国内市场化专业化投资机构开展深度合作,依托“资本 + 政策”的配套措施,助力资本与产业深度融合。这八只市级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机器人、信息产业、绿色能源和低碳、新材料、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先进制造和智能装备等首都重点产业领域,聚焦独角兽、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与进阶,全力助力北京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培育并壮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加快发展首都新质生产力。
记者采访了解到,“8 + 1”基金整体规模超千亿元,截至2024年底,实际出资超百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百亿元,超长周期匹配科创需求。通过基金协同投资模式,既实现了重点领域全覆盖,又能集中资源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放大了资本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
君联资本的“新VC”实践
“耐心资本北京模式”不只是一个资金供给上的变化,更反映出整个创投行业的结构性跃迁。从“风险资本”到“价值创造”,VC正在被赋予一个新的内涵。君联资本提出了“新VC”概念,在新的创新生态格局中,新VC的核心能力结构包括四方面:第一,深度理解和融入国家战略,与国家、地区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能够有效地链接政府、企业、产业的生态。同时自身还是要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的定位,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第二,有能力锁定技术的深水区,聚焦前沿、原创自主创新,搭建促进成果转化的系统平台,并坚持其持续运营。第三,需要深入产业,链接行业生态,实现政府、企业、资本的多层次协同合作,撬动和放大资源。最后,新VC还得要投资和赋能促进科创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人才优势和资本实力,许多高科技企业在北京设立总部。这些企业通过在全国其他城市设立分支机构、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不仅促进了自身业务的拓展,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北京企业对全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在李家庆看来,北京打造科技创新生态的特色是主动性、前瞻性地布局未来。他透露,君联资本已联合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发起“耐心资本 + ”服务伙伴计划, 逐步推动形成以基金投资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性生态圈,实现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作为专业投资机构,我们与政府和国有资本是合作和协同关系。”他在采访尾声这样为股权投资领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注解,认为生态中的大家都在倾力以各自的“可为与有为”共同推动中国创新生态系统的“高质和高效”。“君联有20多年的市场化、专业化经验和深刻产业与市场洞察。我们的希望,是将这些与政府和国资出资人的诉求更好结合和融合。”
本文围绕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展开,介绍了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的投资成果、“耐心资本北京模式”的探索实践以及君联资本的“新VC”概念。该基金在支持北京科创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方面成效显著,“耐心资本北京模式”为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君联资本的“新VC”实践则反映了创投行业的新趋势。各方通过协同合作,共同推动了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0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