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的艺术特色、历史背景以及其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重要意义。通过展示云冈石窟中具有西方艺术风格的造像、多元文化共创的时代风格,阐述了其作为多元文化交融见证的价值。
在云冈石窟第6窟东壁上层,有一组极具中原风格的造像。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云冈石窟第6窟中心塔柱下层,一尊护法夜叉像格外引人注目。这尊像仿佛是历史的守护者,带着神秘的气息,为云冈石窟增添了一份庄严与肃穆。(云冈研究院供图)
云冈石窟坐落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它始凿于公元5世纪,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杰出典范。这座艺术的殿堂,其石窟造像不仅仅是佛教信仰的具象表达,更是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鲜活见证。在这里,西方艺术形象与外来工匠的智慧完美融合,凭借精湛绝伦的雕刻艺术和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奏响了一曲交流互鉴的文明交响乐章。### 融合中西雕塑语言的造像艺术在云冈石窟琳琅满目的众多造像之中,那些具有西方艺术风格的造像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格外吸引人们的目光。第18窟主尊左侧的一尊弟子像,便是一个生动鲜活的例证。仔细端详这尊人像,你会发现它眉骨高高凸出,眼窝深陷下去,鼻梁高挺且鼻尖微微下弯,下颌也有微微的突出,具有典型的欧罗巴人种特征。额侧、两鬓以及双颊的凹陷,再加上颧骨的高凸,共同勾勒出一张棱角分明、饱经风霜的智者面庞。而那眉头卷曲、嘴角上扬、露齿而笑的陶醉神情,仿佛将闻法喜悦的瞬间凝固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西方雕塑中对人物线条高度写实的特点,在这尊弟子像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渲染出一种庄重而又欢悦的独特情感,让观赏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其艺术魅力。设计者充分挖掘雕刻艺术本身所具备的审美特性,巧妙地吸收了古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的精华,以中西融合的雕塑语言,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风采。此外,在第6窟中心塔柱下层,我们能够看到更为明显的胡人形象。塔柱佛龛两旁的护法夜叉,额发卷曲,立眉竖目,眼球圆凸,鼻头宽厚,还蓄着络腮胡,耳朵又长又大,上面还饰有耳珰。这些异域人物造像,以其独特的面容特征,极大地丰富了石窟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地展现着当时丝绸之路上多民族交往的繁荣风貌。### 多元文化共创的时代风格回顾历史的长河,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始终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淝水之战(公元383年)结束后,鲜卑拓跋部建立了北魏政权。太武帝拓跋焘四处征战,于公元439年平定了凉州,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凉州(今甘肃武威市)位于河西走廊东端,自古以来就有大量僧侣从古印度、西域往来于此,这促进了佛教文化在当地的广泛传播,也让当地工匠掌握了融合异域艺术元素的造像技艺。太武帝平定凉州之后,将此地大量居民迁入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随着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平城逐渐成为胡商梵僧云集的繁华之地,也成为了北方佛教的新中心。一批批高僧大德和能工巧匠来到这里,他们不仅带来了精湛的雕刻技艺,更将古印度、凉州、关中等地的佛教艺术风格和造像理念引入平城。在这里,他们与本土工匠携手合作,共同创作出了不朽的艺术作品,呈现出鲜明独特的时代风格。以第20窟为代表的“昙曜五窟”造像,是云冈石窟中年代较早的作品。这些造像广额丰颐、短颈宽肩、身体粗壮,与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东西、甘肃及其以东早期佛像颇为相似,五官特征酷似北魏前期墓葬陶俑,而衣着服饰则较多地保留了古印度艺术成分,显示出“胡貌梵相”的造像特点。而以第6窟东壁上层造像为代表的中原风格造像,其神态气质、衣冠服饰、雕刻手法都焕然一新,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审美的深远影响。“褒衣博带”的服饰潇洒飘逸且富有生气,丰瘦适宜、眉疏目朗的面相给人以温静慈和、亲切自然的感觉,这种艺术风格明显具有“改梵为夏”的造像特征。### 用石头书写的人类文明交流史公元5世纪中叶的平城,已然成为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见证着东西文化交流进入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不同的艺术在这里相遇、碰撞,最终产生了共鸣。在公元1至3世纪的贵霜王朝时期,古印度西北地区和恒河中上游地区诞生了两大艺术中心——犍陀罗和秣菟罗,这两地的佛教造像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犍陀罗艺术因多种文化交融而生,继承了希腊—罗马雕塑风格,造像深目高鼻,眼睑细长,波浪式发纹,服饰衣褶厚重,展现出古印度希腊化的写实风格。秣菟罗艺术则以本土传统为基础,兼采各家之长进行再创造,造像面短而圆,体格健壮、气质强悍,服饰轻薄贴体,呈现出古印度本土化的活力与古典风貌。这两种各具特色的异域艺术与中国本土艺术在云冈石窟中激荡融合、交相辉映。在东传过程中,古印度佛教造像不断受到波斯、粟特等西域诸国艺术的影响。在北魏官员的主导下,参与云冈石窟雕凿的群体十分多元,包括西域的僧人和工匠、长安和山东的官吏与庶民,还有北方归属的游牧民族和迁徙北上的南朝士大夫。这种多元群体的构成,使云冈石窟呈现出“和而不同”的多面姿态。于是,我们看到,早期“昙曜五窟”洞窟平面呈椭圆形、穹隆顶,形制采用拓跋鲜卑的毡帐形式,造像的外在样式又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精雕细琢、装饰华丽,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例如五华洞(第9至13窟)中具有希腊地中海风格的伊奥尼亚柱式柱头、科林斯柱式柱头、波斯兽形柱头等造型融入中国汉式仿木构建筑,二者相得益彰。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秀骨清像”的源起,其造像艺术完成了由“胡貌梵相”到“改梵为夏”的转变。云冈石窟,宛如一部用石头书写的人类文明交流史。它是我们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也是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重要桥梁。那些栩栩如生的异域面孔,是历史的忠实见证者,更是联结不同文明之间纽带的使者,它们诉说着先辈们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渴望交流互通的进取精神。
本文详细介绍了云冈石窟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通过对云冈石窟中具有西方艺术风格造像的分析,阐述了其融合中西雕塑语言的特点;讲述了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促成其时代风格的形成;还说明了云冈石窟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重要意义,它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展现了先辈们积极交流的进取精神。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2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