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近全线贯通的环西丽湖绿道的美丽生态景观,以及它从曾经的偏远坑洼土路到如今游客打卡地的蜕变过程。详细介绍了绿道在打通山水“经脉”、激活零散空间、将风光融入城市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体现了其在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在这片美丽的自然天地中,我们看到了一只变色树蜥,它仿佛是这片生态世界的灵动精灵。
同时,我们还能看到市民们正惬意地在环西丽湖绿道上骑行,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光。
深圳新闻网2025年3月21日消息,阳春三月,春和景明。新近全线贯通的环西丽湖绿道(碧道)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唯美生态画卷。瞧,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小溪潺潺地流过花谷,行人们畅快地骑行在花海之间。每天,这里都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徒步或骑行,尽情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曾经,南山北部为了守护“深圳大水缸”,发展的脚步不得不放缓。然而,当16.2公里的环西丽湖绿道(碧道)全线贯通的那一刻,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这里的生态资源实现了价值转化,不仅以生态建设的高颜值拓宽了南山的绿水青山,更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绿美城市”建设的生动样本。
从曾经偏远的坑洼土路,到如今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城市中心地带“绿野仙踪”,这里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蜕变呢?让我们一起去探寻。
1. 打通山水“经脉”,山水变成好风景
记者从沙河西路与西丽湖路交会处的“零点广场”出发,向北骑行。骑行道宽敞而平坦,骑行其间,既能感受到微风拂面的清欢,又能尽情欣赏沿途的美景。经过深圳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后,还可以在“探水游廊”停下来小憩。站在由铁制围栏打造的观景平台上,在明媚的阳光中眺望西丽湖,波光粼粼的水面与金黄水杉交相辉映,远处青山与蓝天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自然画卷。继续往北骑行,从百旺村到大磡村,骑行道两旁的绿地花海间生机盎然,真是一步一景,处处都能让人体会到园林意境。
然而,在环西丽湖绿道开展土地整备之前,这里的情况可大不相同。沙河西路东侧只是一条围着铁网的城市快速干道,仅有的人行道最宽只有3米,最窄处仅有1米多宽,非常不利于骑行。从百旺村到大磡村都是山林,村民们只能沿着水源保护线围栏外侧的一条自建土路通行,路面坑洼不平,而且这条道路还被村民经营的荔枝果园围网分割成数段。
绿道山林段的主线贯通,需要百旺、麻磡等四个股份公司的用地和果园租户的支持。2023年10月,西丽街道组建了环西丽湖绿道土地整备专班,分成3个谈判小组,开展测绘评估、谈判攻坚工作。到当年底,就完成了100%的补偿协议签订工作,全面移交了绿道主线施工场地。不过,沿线景观节点和郊野径支线的果园清租工作却遇到了难题,部分租户不愿配合。
西丽街道土地整备科室负责人于怀懿介绍,在绿道建设的前期推进工作中,街道始终秉持“用心用情、为民服务”的理念。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向居民讲解项目政策依据,面对他们的不解,还带着规划图纸为租户进行实地讲解,让他们明白绿道建成后的好处。针对果园租户后续经营以及搬迁等各类问题,街道积极协调资源,贴心协助解决。最终,沿线施工得以顺利进行。
负责项目建设的南山区建筑工务署市政工程部副部长李达伟回忆说:“土地征收就像在瓷器店里搬大象。”除了与交通部门协商在机动车道外侧隔离出骑行道,他们还发现原来的水源保护线围网还有拓展的空间。于是,组织团队用脚步丈量勘探,重新在实际水源保护线边缘建设围栏。特别是在临近水库水湾的位置设计了“探水游廊”,将水源保护围网跟廊架结合,让市民可以近距离深入湖景感知。
2. 激活零散空间,重塑湖岸美学
“向日葵在哪里?”来到环西丽湖绿道的游客都会前往“稻香尺案”景点。在这里,他们可以在花间小径中与春日顶流——向日葵、七彩油菜花田合影,看着白色蝴蝶翻飞,沉醉在无边的春色中。
而这里,原先是山谷中的大片撂荒农田,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设计团队在这里先对撂荒耕地进行了土壤修复,疏通了因水土流失淤塞的河道和水渠,对裸露的边坡、沙地进行了加固、复绿、复垦。在耕地范围内,根据原地势条件,划分为地景种植和溪水菜园两大板块,随着四季更替田间作物,这里不仅能供人观光,还能让大人和孩子学习农业文化知识。
水是风景的灵魂。西丽水库北部不仅环绕着丽水河、白芒河、麻磡河、大磡河等河流,水务部门还建立了调蓄池,形成了不同的湖面空间。一般游客第一站会来到“白芒拓印”景点,初看可能会觉得它不够惊艳,但这其实是绿道建设工程的一大亮点。
项目代建方、华润置地深圳大区城运事业部项目负责人穆小茜介绍,“白芒拓印”原来是封闭式管理的白芒河调蓄池,里面虽然有很大草坪,但有围墙。在征得水务部门同意后,这里被打造成为地景式公共开放空间,置入了滑板公园、景观大草坪、白芒剧场、足球场等多种活动空间,成为周边村落2.3万人口的“自然交汇厅”。居民闲坐在林荫台地,还能观察原来地面的水工设施,学习水务知识。
除了白芒河调蓄池,在项目建设中,西丽水库岸边的多个水务调蓄池都纳入了改造范围。周边被切分的破碎场地、撂荒空地、滨河空地等零散空间得到了统一整合,成为绿道游客和周边居民共享的开放滨水空间。不同层次的水生植物在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让这些水上花园呈现出“盈盈一水、满目清新”的文化意境,产生“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的诗意。
3. 风光融入城市,生态创造价值
作为南山区推动北部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构建“一环一带三组团”中西丽湖生态环的重要载体,环西丽湖绿道也是南山区推动城区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关键纽带。
从深圳市人才研究修院往西丽水库走,绿道曲径通幽。走过院士之道就到“问山叠水”驿站。驿站的水池边睡莲绽放,仿佛让人走进了莫奈的花园。这里临近深圳大学城,周边高校和科研机构环绕,所以绿道也成为了市民、学生、科研人员和创业者交流互动的场所。有院士表示:“这条绿道就像创新的催化剂。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放松身心,还能偶遇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交流想法,常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启发,对科研工作帮助很大。”
环西丽湖绿道项目设计方案指明,要建设人、城、自然的生态通道。绿道在保留果场、农场的同时,以农耕体验为主题,赋能生态与运动休闲功能,盘活百旺、麻磡、大磡“水源三村”经济,带动片区生活品质提升,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可持续平衡。
随着环西丽湖绿道的贯通,沿线村民也从最初的观望到逐渐融入其中。他们不仅是绿道的见证者,更成为了其故事的参与者和书写者。从清晨的漫步到傍晚的休闲,绿道已成为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悄然改变着沿线村庄的生活面貌。大磡村的原住民叶虹说,以前带孩子外出游玩,常常需要开车去较远的景点,节假日交通堵塞成了一大困扰。如今,家门口的绿道成为了本地村民休闲娱乐的首选。
深圳市百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经营部部长张玉平称赞道:“绿道建成后,居住环境焕然一新,生态环境也更好了,极大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他还表示,绿道的开通带动了周边消费活力。绿道吸引的客流量为周边商铺带来了更多生意,助力村庄的升级改造。“过来的人多了,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消费,对周边商铺的经营情况有好处。”
环西丽湖绿道项目运营负责人付豪表示:“每年至少举办数十场公益活动,这是我们对市民的承诺。目前项目已与南山本土品牌达成合作,将在‘萤灯碧苑’节点举办自然主题服装秀。”他还说,绿道的贯通仅仅是开始,未来的重点在于通过精细化运营激活生态价值,让绿道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可拆卸式移动厕所的巧思到电瓶接驳车,团队正以创新的方式突破限制,努力将“一环九景”串联成一条充满活力的生态廊道,让自然与城市生活真正融为一体。
深圳环西丽湖绿道从曾经的偏远坑洼之地,经过多方努力实现了华丽蜕变。通过打通山水“经脉”、激活零散空间等举措,不仅打造出了美丽的生态景观,还将生态与城市发展紧密融合。它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绿美城市”建设的典范,未来还将通过精细化运营进一步激活生态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2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