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一核心话题,深入分析了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面临的困难及相应解决措施,强调在当前数字技术发展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背景下,多方协同助力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跨越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同时,培育一批既熟悉行业特点又精通数字化技术的服务商,并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这一重要的决策部署,其核心目标在于帮助中小企业突破当前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及时抓住技术变革带来的宝贵机遇,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宏观层面来看,这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败,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息息相关。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其庞大的企业数量基数决定了数字化转型能够产生显著的规模效应。如果大量的中小企业能够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提质增效,那么将极大地提升整个制造业的韧性与活力。相反,如果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展不顺利,可能会影响全产业链的智能化进程。不仅无法发挥产业协同效应,甚至可能出现头部企业的“孤岛效应”,即头部企业虽然数字化程度较高,但由于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跟不上,导致头部企业难以与其他企业形成有效的协同合作。此外,中小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使它们能够在更多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进而增强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之所以强调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是因为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困难重重,仅凭自身的力量很难实现突破。其中,“不想转”的问题根源在于部分中小企业管理理念滞后。一些中小企业管理者长期习惯了传统的经营模式,过于看重眼前的收益,存在因循守旧的观念。这种观念可能导致他们误判转型时机,使得企业错失数字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要激发这些企业的转型意愿,就需要让管理者切实感受到不转型带来的“苦头”和转型成功后的“甜头”。可以通过政策宣讲、案例分享等方式,让他们清楚地看到不转型可能面临的市场份额下降、成本上升等问题,以及转型后能够带来的长期增长潜力和竞争优势,从而引导中小企业改变认知,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字化转型。
“不敢转”背后的原因主要是中小企业对资金和风险存在担忧。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小企业本身就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而数字化转型前期需要采购大量的软硬件设备,后期还需要进行维护和升级,这无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这笔钱花得值不值”成为了不少中小企业的顾虑。同时,数字化转型对数据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相伴的风险也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要消除这些担忧,一方面需要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本;另一方面,有待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便宜好用的数字化产品,降低企业转型的门槛和风险。
“不会转”的症结在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缺钱、缺人、缺技术的问题。数字化转型需要将多种技术进行整合应用,并且需要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然而,中小企业往往缺乏专业的技术团队和技术研发能力,同时资金压力大、资金来源有限,对转型目标也不明确,导致即使有转型的意愿,也不知道如何去实施。要解决这些问题,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该平台可以通过提供评测、咨询、落地实施等一站式服务,有效破除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迷茫。此外,政府、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也需要多方合力,引导中小企业明确转型方向和目标,共享转型资源,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因“企”制宜地开展重点突破。
当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良好时代。人工智能大模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数字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创新;产业链协同创新不断深化,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公共服务体系也在加速完善,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筑牢了坚实的根基。通过多方协同、生态共建,将助力中小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这一进程不仅关系到万千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文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展开,阐述了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剖析了转型面临的“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等难题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强调在当下数字技术发展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有利环境下,多方协同合作能助力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跨越,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2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