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奏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强音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携手:开启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本文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展开论述,指出两者融合对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并从完善体制机制、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构建全链条生态系统三个方面提出促进融合的具体措施,最后强调各地正以系统思维推动两者融合,将实现“核聚变式”发展,为经济社会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年初,宇树科技的“秧歌机器人”惊艳亮相春晚舞台,DeepSeek(深度求索)的横空出世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些令人瞩目的成果,都清晰地展现出中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所蕴含的蓬勃生机。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把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使新动能不断积累壮大、传统动能焕发出新的活力。科技创新如同源头活水,为产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产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的方向迈进;而产业创新则为科技创新指明方向,提供广阔的市场需求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还能促进技术不断迭代升级。两者的充分融合,对于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打破融合过程中的制度壁垒。推动实现政策协同,推进“政策协同—主体优化—金融创新”三位一体的改革,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以此促进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就像广东,积极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率先构建跨部门政策网络,通过财税激励、知识产权保护与金融工具链的立体协同,成功破解了“科技投入高、产业回报慢”等难题,为创新主体营造了稳定的制度环境。实践已经证明,战略聚焦与市场活力相互补充,能够实现效能的最大化。例如西安经开区,通过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培育出中车永电20兆瓦海上半直驱永磁风电发电机等大国重器,同时还扶持了30多家省级瞪羚企业,形成了“头部引领 小微创新”的良好梯队格局。此外,由于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风险高,必须建立以技术成熟度、市场潜力为核心的风险评估模型,构建金融体系全周期支持链。近年来,各地纷纷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提前布局、关注小微企业,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激发融合的核心动能。产学研协同的本质在于重构“人才—平台—场景”的创新接口,需要打破知识鸿沟、平台孤岛与场景局限。首先,在人才流动方面应实现双向渗透。近年来,“双导师制”(由高校和企业人员共同指导研究生)、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等新模式不断涌现,促进了科研人员与产业工程师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打破了“实验室理论”与“车间经验”之间的隔阂。其次,要以平台赋能降低转化成本。相关调研显示,科技创新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中试,产业化成功率仅为30%。2024年,重庆公布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等六大领域的49个共享中试平台,这些平台就像“创新加速器”,将助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最后,要加速场景开放以推动技术迭代。2024年,“北京市应用场景统一发布平台”与“北京市产业地图”实现对接,为应用场景资源的常态化对接与成果展示提供了服务,持续为北京市的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场景资源。这种“场景驱动创新”的飞轮效应,正在重塑技术发展的路径。

构建全链条生态系统,筑牢融合的基础底座。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依赖于由基础设施、评价体系与文化基因构成的生态系统,这三者应形成“硬件—规则—文化”的协同支撑。基础设施方面,应从硬支撑拓展到软联通,提升新型基建的“乘数效应”。新一代信息技术、算力网络等新型基建,为融合发展提供了底层支撑。新型基础设施的共用共享能够降低成本、打破垄断,从而形成“基建—研发—应用”的闭环。比如,通过分布式算力调度,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调用国家级超算资源,避免因算力不足而放弃技术研发。科研评价体系也要进行转变,从“论文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加快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使科研评价体系更贴合产业需求。此外,还需要培育长期主义的创新文化,营造从“容错试错”到“敢为人先”的创新氛围。有必要逐步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通过设立创新风险共担基金降低企业试错成本,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良好生态,让创业者有勇气探索“无人区”。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并非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一次生态的重构。从广东的“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模式,到西安的“瞪羚计划”;从重庆的“创新加速器”,到北京的“场景驱动”,各地都在以系统思维破除融合过程中的壁垒、激发核心动能、筑牢发展底座。当政策协同成为连接两者的“黏合剂”、产学研共振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推进器”、生态系统升级为孕育创新的“培养皿”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必将实现“核聚变式”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而持久的动能。

本文阐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性,通过分析今年相关科技成果展现出的融合生机,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强调了两者融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并从完善体制机制、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构建全链条生态系统三个方面提出促进融合的具体举措,最后指出各地积极实践,当政策、产学研和生态系统协同发力时,两者将实现“核聚变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2547.html

(0)
IsaiahIsaiah
上一篇 2025年3月2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