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神舟十九号乘组的第三次出舱活动,详细介绍了此次出舱任务的特点、完成的具体工作,还探讨了空间站的防护情况、舱外航天服的使用及寿命评估,同时展示了神舟十九号乘组在轨近5个月在多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并期待他们1个多月后返回地球。
神舟十九号乘组进行了第三次出舱活动,这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19次出舱活动。此次出舱任务极具挑战性,其特点和难点在于出舱设备众多、设备尺寸较大且安装点位繁杂。不过,在天地的密切协同配合下,神十九乘组成功圆满完成了本次出舱活动的收官任务。
按照预定计划,在大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里,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机械臂以及地面科研人员的大力配合支持下,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重要任务。其中包括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及舱外辅助设施的安装,还有舱外设备设施的巡检等。值得一提的是,节点舱舱外状态设置工作的顺利完成,为后续使用节点舱进行出舱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王焰磊解释道:“由于我们后续出舱并非只能通过气闸舱,节点舱是作为备份的气闸舱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节点舱的舱口进行了一些装置的安装和设置,比如舱外操作台等。”
此次出舱活动是目前空间站任务期间出舱设备数量最多的一次。航天员需要在多个作业点之间来回移动,进行复杂的安装操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李学东表示:“气闸舱内的设备基本上已经铺满了。这次航天员需要多次在舱内外进行传递,作业点也比较多。简单来说,航天员要多跑几趟,来回取设备、安装设备,而且设备的尺寸较大。在这次任务完成之后,问天舱舱外的防护装置组装任务大部分工作就已结束,后续的任务可能会围绕天和核心舱和梦天实验舱进行舱外组装。”
那么,究竟哪些空间站维护工作需要航天员出舱进行呢?此次出舱,航天员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及舱外辅助设施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等任务。实际上,从神舟十七号乘组开始,航天员的出舱任务就涵盖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及处置等内容,到目前为止的每一次出舱任务都有类似的工作。
现在整个空间站的防护情况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相关专家的介绍。据了解,从神舟十七号乘组开始,航天员们总共进行了七次出舱活动,对太阳翼等设备设施进行了三次维护,基本完成了舱外关键设备和舱体核心部位的空间碎片防护装置的增补安装。
李学东指出:“目前对我们的平台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为了保护关键设备,我们还是要安装防护板进行防护,以防止长期运行对平台造成伤害。”
据专家介绍,目前空间站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自空间碎片撞击和平台自身设备老化。后续,航天员们的出舱任务也会继续规划这类维护工作。
李学东还提到:“后续还有一些防护维修任务,但数量不是很多了,还有其他的出舱任务,包括新技术验证。现在近地轨道商业化卫星比较多,所以近地轨道碎片防护和卫星防护就越来越重要了。”
在此次出舱活动中,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和宋令东身着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出色地完成了出舱活动。至此,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了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其使用年限和次数超出了“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空间站舱外航天服是我国首个在轨开展寿命评估工作的飞行产品。
那么,为什么要“延寿”使用舱外航天服呢?其安全性又该如何保证呢?让我们听听专家的解读。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舱外活动过程中的核心装备,承担着保障航天员在舱外活动中的生命安全和高效作业的重要使命。据了解,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是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按照设计标准,使用寿命为“在轨贮存3年,其间,出舱使用次数不小于15次”。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刘东岳介绍:“二代舱外服在使用寿命、安全可靠性、活动工效和测试维修性等方面都有全面提升。单次出舱活动时间延长至8小时以上,活动关节的寿命提升10余倍,活动工效大幅提升,具备较好的测试性和维修性。”
据专家介绍,空间站舱外航天服秉承着集约高效的原则,“延寿”的目的是最大化发挥舱外服在轨应用效能,节约工程成本。科研团队不仅要对空间站舱外航天服进行寿命评估,构建天地联动、科学合理的舱外服健康监测和寿命评估方法体系,同时,系统识别寿命短板,便于后续服装寿命升级,从而达到既风险可控又延长寿命的目的。
神舟十九号乘组在轨已经近5个月,除了圆满完成此次出舱活动外,还在多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在轨期间,神十九乘组重点开展了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在空间生命科学领域,完成了中国空间站的首次果蝇在轨培养实验,同时还开展了蛋白质结晶和5种细胞类的在轨实验,这些研究为研究微重力环境下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材料科学领域,材料暴露实验装置携带天舟八号的实验样品,完成了出舱任务,这些样品将在今年下半年返回空间站内。同时,无容器材料实验柜、高温材料实验柜也都开展了多项金属和非金属的实验。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工程师王亦风表示:“值得一提的是,无容器材料实验柜近期将开展最高温度达到3000℃的实验项目。在微重力流体物理和燃烧科学领域,我们与欧空局合作,开展了软物质和复杂流体的相关项目。我们双方利用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不同的实验条件,互补地进行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够更深入更广泛地进行相关探索。”
在航天医学领域,针对失重生理效应,对航天员从身体到心理,从生理到生化,围绕心、骨、肌、情绪等方面,采用动态心电监测、骨密度追踪、中医四诊仪等中西医结合的手段,建立了微重力环境下健康评估新体系。
按计划,神舟十九号乘组的三名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将于1个多月后返回地球家园。让我们一起期待他们凯旋归来!
本文全面介绍了神舟十九号乘组的第三次出舱活动,包括任务特点、完成情况,还涉及空间站防护、舱外航天服使用及寿命评估,以及乘组在轨近5个月的科研成果。展示了中国航天在空间站建设和科研探索方面的积极进展,也体现了中国航天人勇于挑战、不断创新的精神。期待神舟十九号乘组顺利返回地球。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