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粮仓”巴彦淖尔:春播奏响农业发展新乐章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春耕时节的忙碌景象,包括临河区生丰村的小麦播种、当地采用的种植技术,巴彦淖尔市整体的春播部署、特色作物种植情况,以及乌拉特后旗地膜回收和农作物播种计划等内容,展现了当地多元化农业产业的发展态势。

在这充满希望的春耕时节,让我们一同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八一乡生丰村那广袤的小麦连片种植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忙而火热的景象,耙地机、播种机、压土机等各类农业机械轮番上阵,它们在田野间有序作业,机器发出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曲激昂的春耕交响乐,回荡在整个村庄的上空。

生丰村村委会委员高飞正忙碌地穿梭在田间。他一边仔细查看土壤平整的质量,认真检查播种的深度等关键情况,一边有条不紊地指挥着现场的作业。只见他时而蹲下身子,用手轻轻触摸着刚刚翻过的土壤,时而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注视着正在作业的机械,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高飞热情地向记者介绍道:“这可是供港蔬菜一期项目,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小麦播种。等小麦完成收获之后,我们将在这里种植广东有机菜心。”原来,该项目是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与相关公司紧密合作开展的,这一举措正是为了实现多元化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通过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还能为村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临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张艳也向我们透露了今年的种植“秘密武器”。今年临河区重点采用了小麦套玉米超吨粮田高效栽培等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大大提高粮食的单产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据悉,小麦春播工作早在3月7日就已经正式启动了,并且计划在清明节前全部播种完毕,为今年的粮食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巴彦淖尔市拥有着1300多万亩肥沃的耕地,这里自古以来就有着“塞外粮仓”的美誉。去年,当地的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48万亩,粮食产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8.7亿斤。其中,小麦、玉米、向日葵、马铃薯等作物还刷新了内蒙古的单产纪录,这无疑是巴彦淖尔市农业发展成果的有力证明。

巴彦淖尔市农牧局副局长王智功表示:“巴彦淖尔市提前进行了科学的谋划和部署春播生产工作,合理下达了粮食播种指导任务。我们鼓励小麦进行区域化、渠域化集中连片种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种植效率,还能便于统一管理。同时,我们也注重稳定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以此来增加种植效益。目前,全市的农资供应、科技培训、社会化组织服务等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开展着。”

与此同时,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友联二社的玉米地里,也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十多台地膜回收机在田野间来回穿梭作业,它们就像勤劳的小卫士,仔细地清理着土壤中残留的地膜,为下一步的玉米播种做好充分的准备。现场负责人李志强介绍说:“这些机器能够将地膜有效地收集起来,回收的残膜将运往当地工业园区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加工后可以做成工业燃料、再生塑料制品等,这样既环保又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乌拉特后旗农牧和科技局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霍耀告诉记者:“我们依托社会化服务,实现了从耕种、植保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操作,并且大力推广全域水肥一体化种植。”今年,乌拉特后旗农作物播种总面积达到了19.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就达12.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2%以上,充分体现了当地对粮食生产的重视。

文章围绕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春耕情况展开,介绍了临河区生丰村供港蔬菜项目的小麦播种及后续种植计划,当地采用的先进种植技术,巴彦淖尔市整体的春播部署和农业发展成果,还提及乌拉特后旗的地膜回收和农作物播种安排,展现了当地积极推进多元化农业产业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努力的良好态势。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737.html

(0)
SereneSerene
上一篇 2025年3月23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