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计划:让青春之花在偏远之地绚烂开放,投身西部,新时代青年用行动诠释责任与使命

本文聚焦西部计划,讲述了多位高校毕业生投身西部服务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成长与蜕变,同时阐述了“大思政课”对年轻人选择西部的影响,以及志愿者故事形成的良性闭环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西部计划:让青春之花在偏远之地绚烂开放,投身西部,新时代青年用行动诠释责任与使命

2024年11月25日,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中寨小学的校园里,学生们在志愿者的悉心指导下,正全神贯注地进行着“模拟极光”实验。那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紧紧盯着实验器具,仿佛在探寻着神秘宇宙的奥秘。这一幕,正是众多志愿者投身西部教育事业的一个生动缩影。

时间回溯到2022年夏天,闫宁波跟随苏正民的脚步,深入到大凉山的深处。当他们来到阿依公益书屋时,眼前通往书屋的道路崎岖泥泞,每走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然而,苏正民却坚定地说:“其实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地回到大山。”那一刻,闫宁波从苏正民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一股属于90后的冲劲,那是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奉献的无悔选择。

到了2023年7月,闫宁波在填写西部计划报名表时,毫不犹豫地写下了“新疆喀什”。身边有人曾好心劝他:“去个条件好的地方。”但闫宁波却毅然回答:“我就是想去最远最累最苦的地方试试。”他的这份勇气和决心,如同夜空中闪亮的星星,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自2003年西部计划正式实施以来,已经有超过50万名高校毕业生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到西部的服务工作中。这些志愿者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他们的服务期为1至3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团委书记黄小妹见证了许多年轻志愿者的成长与蜕变。她深刻地认识到,西部地区不仅需要那些满眼星辰、无畏向前的青春热情,更急需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她感慨地说:“深入基层往往是学生第一次真切感受国家发展的开端,当他们亲眼见证像苏正民一样的同辈榜样,能彻底点燃心底那份还没被唤醒的梦想。”

黄小妹对一位在西部山区支教的志愿者分享的故事印象尤为深刻。那位志愿者说:“过去我以为‘脱贫’是新闻里的数字,现在才知道那是孩子们不用每天走泥泞山路上学的脚板,是老乡家屋顶新装的太阳能板。”这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志愿者们在西部亲身经历后的深刻感悟,也让我们看到了脱贫攻坚给西部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于洋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2017年毕业前夕的那场宣讲会。屏幕上,一个皮肤晒得黝黑的孩子紧紧搂着志愿者的脖子,眼神里满是不舍。那是前些年参加西部计划的学长的故事,学长告诉大家,这些年轻志愿者有一个共同的心声——“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那张照片里孩子的眼睛很亮,像星星一样。”时光荏苒,8年过去了,于洋亲眼目睹了尉犁县的巨大变化。曾经的农村土坯房变成了富民安居工程,进城的奔波周折也将因穿越天山山脉的乌尉高速公路开通而成为历史。如今,于洋也变成了那个站在台上分享故事的人,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西部。

前些年,于洋难得回了趟河北老家,并受邀为学弟学妹们作一场分享。那天,学校大礼堂里挤满了人,提问声此起彼伏:“大家真的骑骆驼上班吗?”“沙漠里真有信号吗?”……这些问题,让于洋哭笑不得,但同时也让他有了一种“被需要感”。活动结束后,两名学妹主动加了他的微信,坚定地告诉他:“学长,我们今年会报名的!”如今,她们也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征程。

河北科技大学团委志愿服务工作负责人孙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很多学生在最初报名时,对西部的想象还停留在“没信号”“泥泞路”上。但正是这些信息差,反而成了他们走向西部的理由。当志愿者分享教育帮扶、医疗援助、科技推广为当地带来的改变时,大学生往往会更关注“我能为西部做什么”。

“大思政课”为年轻人的选择提供养分

刚上大一时,杨晓华内心充满了迷茫。她一直在思考,读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一张毕业证、一份高薪工作吗?

一位思政课老师的话如同一盏明灯,打开了她的心结:“要以有利于他人、社会的方式解决个人的人生问题。”2017年,从广东工业大学本科毕业那年,杨晓华毅然选择了离家3000公里的新疆喀什。在2017 – 2022年的5年间,她曾先后3次进疆,两次参加支教。如今,硕士毕业的杨晓华坚定地留在了梦想开始的地方——喀什。

在全国各地的高校里,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晓莉认为,循着这些年轻的足迹观察,我们能看到的不仅是个人成长蜕变,还有日益成熟的思政育人体系。

谈起这两年在新疆的生活经历,闫宁波感慨万千。对他来说,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学会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不同的岗位需求,并且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扎根、坚持下去。他说:“在这里,大家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真正融入当地的生活。但真正支撑你走下去的,往往是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我想是信仰。”

李晓莉曾多次将思政课堂搬至大漠深处。自2019年起,她将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转化为教学案例。她亲自带领学生前往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治沙现场,并邀请“时代楷模”走进校园,讲述他们扎根基层建设家园的故事。在李晓莉的引导下,有的学生选择留在西部,有的学生积极开展理论宣讲,连续多次获得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一等奖。

“年轻人选择西部,高校的育人土壤则为这些‘选择’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高晓溪在他的课堂上,会通过场景还原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体会西部志愿者的心境和选择;还会设置颇有争议性的论题,引导学生反思人生规划,领悟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辩证统一。比如,“都市就业VS西部奉献”“强调薪酬VS关注机遇”“追求稳定VS敢于逐梦”等。

该校还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专门设置了“青骄计划”培养方案。围绕政治理论学习,制定了196个课时的“课程表”,实现周周有课程、月月有研讨。同时,学校还建立起“行前集训、导师带徒、定期培训”体系,全方位提升志愿者的综合素质。

为确保选拔出最适合的人选,河北科技大学通常会组织严格的笔试、面试、心理测试等环节。孙远连续3年面试了上百名学生,他坦言,一些学生可能出于“功利性”而报名,因此自己面试时会更加关注“是否能吃苦”“是否认同基层价值”“是否心怀‘国之大者’”等指标。同时,该校还会建立志愿者回访体系,跟踪每一位年轻人的成长轨迹。

孙远解释说:“这些培养体系和选拔机制其实都是希望了解学生的真实动机和价值观,确保他们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来,并为当地的发展作出贡献。”

故事起始于课堂,又回到了课堂

去年,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毕业生高星雨决定前往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中寨小学支教。当他来到这所小学时,意外地发现,这所拥有多媒体设备和塑胶跑道的现代化农村小学,实验室却因师资短缺长期闲置。他当即决定“重启”实验室。

在三年级的科学课上,高星雨首次演示了“火焰掌”实验。当丁烷和洗洁精水混合燃烧的蓝色火苗在他掌心跃动时,全班爆发出了欢呼声。这个实验一度成为全校最受欢迎的活动。后来,高星雨陆续开发了多个物理化学实验,还让小学生们戴上虚拟现实设备,体验东南沿海的台风、北方地区的冰挂和霜冻。高星雨说:“孩子们眼中的好奇和实验成功后的振臂高呼,就是我来到这里的意义。”

于洋口中的“被需要感”,正是无数青年奔赴西部的动力。闫宁波协助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当他看到检察官用法律武器守护西部孩子的那一刻,“突然懂了课堂上背过无数遍的‘公平正义’的含义”;杨晓华始终记得,第一年服务期结束后,一位学生从新疆打来电话说,“老师,家里种的瓜熟了,我们全家邀请你来做客”……

在黄小妹眼中,比起量表上的数据,这些志愿者给当地带来的改变是推动了当地思想观念的变化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变革,而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正是在这种矩阵下形成的具象变化。

在兰州大学团委的支持和配合下,文县中寨小学曾经组织了一次去往兰州市的研学活动。那是孩子们第一次走进科技馆、博物馆、兰州大学,他们纷纷举起手腕上的电话手表给家人远程视频展示。

高星雨说:“我看到一个个高高举起的小手,眼眶瞬间红了。”那次之后,一位学生在题为“梦想”的作文里写道,“我想成为兰大老师那样的人”。

这些发生在西部的故事被李晓莉转化为思政课的鲜活案例,她希望,“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正追梦的人讲梦想”。

于洋没想到,他们的故事起始于课堂,被播撒到西部的田野上,又回到了课堂,如此形成闭环。

高晓溪说:“这些志愿者的故事将‘大叙事’转化为‘微感动’,展现了新时代学子的奉献意识和担当精神。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投身西部,就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人才流动、就业、文化、个人发展方面形成积极效应。”

本文围绕西部计划展开,讲述了闫宁波、于洋、杨晓华等多位高校毕业生投身西部服务的经历,展现了他们在西部的成长与收获。同时强调了“大思政课”对年轻人选择西部的引导作用,以及高校为培养和选拔志愿者所做的努力。志愿者们的故事形成了从课堂到西部再回到课堂的闭环,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奉献意识和担当精神,对个人和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749.html

(0)
modestymodesty
上一篇 2025年3月23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