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坐姿为钥,开启上古夷夏交融文明之门

3月22日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方辉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商都讲坛”开展的一场题为《从夷夏东西到夷夏融合》的学术讲座。讲座中,方辉教授通过古文字学和人骨病理学证据,梳理了上古时期夷夏族群由差异走向融合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人骨数据和图片进行佐证,引发观众浓厚兴趣,揭示了夷夏交融背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模式。

在3月22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一场极具学术价值的讲座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的“商都讲坛”盛大开讲。这场讲座的主题为《从夷夏东西到夷夏融合》,主讲人是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方辉教授凭借其深厚的古文字学造诣,以及详实的人骨病理学证据,如同一位智慧的考古探险家,抽丝剥茧般为大家清晰地梳理出上古时期夷夏族群从存在差异逐步走向融合的历史发展脉络。这一精彩的讲述,就像是为公众揭开了上古中国族群融合的微观密码,让大家对那段久远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坐姿为钥,开启上古夷夏交融文明之门

讲座伊始,方辉教授就抓住了观众的心。他从大家心中最大的谜团“何为夷,何为夏,夷夏是如何走向融合的”入手,通过对夷、夏造字本意的深入考察,指出夷代表蹲踞的姿势,而夏代表跽坐的姿势。原来,所谓的夷夏之别,实际上反映的是两个族群在坐姿和行为礼节方面的不同,而并非体质与种族上的差异。这一新颖的观点,瞬间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

在讲座过程中,方辉教授展示的一组组古人骨数据和图片成为了最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我们都知道,蹲踞、跽坐这两种不同的行为会在骨骼上留下明显的病变痕迹。方辉教授通过对400多例中原地区和海岱地区从仰韶时代至商代成人骨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中原华夏族群普遍通行跽坐,而海岱东夷族群则流行蹲踞。更为重要的是,到了商代,东夷族群已经逐渐被同化。同时,商代甲骨文夷字由“屈膝”的“夷”到“站立”的“人”字形的演变,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观点。

以坐姿为钥,开启上古夷夏交融文明之门

方辉教授采用的“古文字学 + 生物考古”双证据研究方法,让现场的观众兴致盎然。讲座结束时,大家仍觉得意犹未尽。在交流互动环节,众人踊跃提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一位商都讲坛的资深观众感慨地说:“千年的遗骸竟有这么多奥秘,文明交融的密码,原来不单单隐藏在考古出土的文物里,更镌刻在古人的基因中。”

在商都讲坛这个平台上,方辉教授以古人坐姿为钥匙,成功开启了夷夏交融的文明密码。夷夏族群的文化互动,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演进模式的早期实践。这种文明特质,深深地镌刻于先民们制陶生火、筑室安居的日常图景之中。无论是在龙山文化的陶鬲炊烟里,还是在商文化甲骨的字形演变间,我们都能处处看到不同族群智慧交融的文明印迹。

以坐姿为钥,开启上古夷夏交融文明之门

“商都讲坛”为文博大家提供了一个文明播撒的平台,也为那些渴望知识和热爱中华文明的广大听众带来了一场文化的洗礼。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们不妨到商城之心,去感受古老的基因在城市现代的血脉中奔涌,去见证文明的密码在时代的熠熠光辉中新生。

山东大学方辉教授在“商都讲坛”开展的《从夷夏东西到夷夏融合》讲座展开。教授通过古文字学和人骨病理学研究,揭示了夷夏族群由坐姿差异到融合的历史脉络,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模式,“商都讲坛”也为传播文明提供了良好平台。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3947.html

(0)
IsaiahIsaiah
上一篇 2025年3月23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