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 – 2035年)》展开,详细阐述了三龙湾科技城在该规划中的重要地位、战略定位、发展使命,以及其在产业创新、城镇综合功能增强等方面将迎来的发展机遇。
近日,《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在佛山市人民政府官网重磅公布,这一举措标志着佛山未来10年的空间发展宏伟蓝图正式落地,一幅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令人瞩目的是,从“中部强核支撑”到“城市核心区域”,《规划》多达12处提及三龙湾科技城。在佛山众多科创平台中,三龙湾无疑如同璀璨的明星,稳稳占据着C位,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三龙湾被赋予了哪些全新的战略定位和发展使命呢?作为核心科创载体的三龙湾,又将如何助力实现“再造一个新佛山”的伟大目标呢?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
作为佛山中部强核支撑,饰演对外开放新角色
城市的蓬勃发展,产业始终是先行军。《规划》首次明确指出,佛山的核心功能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要打造创新承载地,创新载体的建设自然是重中之重。
作为佛山参与大湾区建设的省级重要平台,三龙湾横跨禅南顺三区,占地面积达130平方公里,宛如一块巨大的创新磁石,是绝佳的创新载体。此次《规划》,进一步强化了三龙湾在佛山科创平台中的C位。
《规划》提出,佛山要着力打造创新中心强核,三龙湾等创新活力区将作为佛山“中部强核”的有力支撑。此外,《规划》还提出要高标准建设“一区一园一城”科技创新平台,其中的“一城”所指的正是三龙湾。
针对三龙湾等科技创新平台,佛山将着力完善重点实验室、高水平大学等重要科技基础设施布局,精心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进一步打通人才引育、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这对三龙湾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重要机遇。
目前,三龙湾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创新产业集聚。数据显示,三龙湾区域内不仅拥有世界500强企业美的集团,还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骨干企业。截至2024年10月,三龙湾已拥有1家省实验室、87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孵化器、15家众创空间、4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引进33个创业项目。《规划》的出台,将加速更多创新创意资源要素向三龙湾聚集,使其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一直以来,三龙湾的发展,深嵌着因对外开放而与生俱来的国际化“基因”。目前三龙湾科技城区域内已集聚500余家港澳企业,与港澳合作交流十分密切。同时,区域内的中德工业服务区是广东省重大对德合作平台,成立的中德工业城市联盟已成为中、德两国重要工业城市间交流合作的闪亮名片。
此次《规划》再次明确了三龙湾在推动佛山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角色功能,要求加快建设三龙湾核心片区,同时依托三龙湾建设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积极承接港澳、深圳的科技创新溢出功能。可以预见,三龙湾将迎来全新的国际创新合作机遇,推动佛山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被纳入中心城区建设,打造城市景观视廊
除了在产业创新领域大放异彩,三龙湾在增强城镇综合功能上同样站上了C位。根据《规划》,三龙湾被纳入佛山中心城区,是佛山要重点建设的城市核心区域之一。佛山将全面增强区域资源配置和服务能力,使其成为集聚核心功能和展示佛山形象的重要区域。
具体而言,《规划》从住房、公共空间、城市景观等多个方面,都对三龙湾作出了明确要求,强调“硬核”产业平台,也要注重打造“柔软”的一面。
宜居宜业的城市新生态,是持续吸引人才、成就人才的关键元素。《规划》提出,要在三龙湾科技城智造创新区等区域,重点增加人才住房用地供应,建设产业创新社区。这意味着,三龙湾的人才将得到更好的居住保障,必将吸引更多创新创业人才集聚。
公共空间品质提升也是重点。根据《规划》,三龙湾将与祖庙 – 东华里、环文华公园片区、佛山高铁新城等多个节点实现串联,共同构建更富韵律、更高品质、更有文化内涵、更满足人民需求的公共空间。
在佛山提出打造环两江先行区的背景下,山水资源的利用,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尤为关键。《规划》指出,要畅通东平水道 – 三龙湾科技城等多条视线廊道,加强视廊内建筑的管控引导,形成眺望视线通畅、观赏对象清晰的景观效果,打造岭南水乡魅力名片。这将推动三龙湾成为佛山重要的城市展示“窗口”。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规划》,三龙湾也是佛山推进存量空间盘活的重点区域,将重点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优化工业用地布局,集中设置园区邻里中心。此外,三龙湾被纳入了佛山地下空间重点开发的区域,发展潜能将被进一步释放。
本文围绕《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 – 2035年)》,介绍了三龙湾科技城在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它在产业创新上是佛山“中部强核”支撑,将吸引更多创新资源,推动对外开放;在城镇综合功能方面,被纳入中心城区建设,从住房、公共空间、景观等多方面进行提升,同时推进存量空间盘活和地下空间开发,发展前景广阔。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