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下午举办的“科幻 + 未来交通”专题论坛,这是“2025中国科幻大会”的专题论坛之一。论坛邀请了多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未来交通产业发展展开探讨,包括主题演讲、圆桌对话等环节,展示了不同视角下未来交通的可能性。
在3月30日的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幻 + 未来交通”专题论坛在北京盛大举行。该论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精心承办。作为“2025中国科幻大会”旗下四个专题论坛中的重要一环,此次活动可谓是大咖云集。来自科技、交通、科幻创作等多个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纷纷齐聚于此,在自动驾驶、智能物流、空中出行等这些充满科幻色彩的场景正加速落地成为现实的大背景之下,他们一同展开了一场关于未来交通产业发展的深度探讨,共同展望了未来交通产业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无限可能。
在主题演讲环节,郑军宛如一位时光旅行者,为大家介绍了古往今来科幻作品中那些有关交通的奇思妙想。他表示,科幻思维的核心之处并不在于单纯地讲解技术本身,而是要将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胆探索未来是否会催生出对某种技术的迫切需求。他进一步阐述道,交通技术就像是人类心中渴望借助技术力量突破物理局限的一种寄托,正是人类对这种突破的不懈追求,才推动了现实中交通产业不断革新和发展,就如同滚滚向前的车轮,永不停歇。
与传统物理概念上的交通不同,弗朗西斯·沃尔索提出了一种观念上的“交通”。他认为,和那种基调暗黑、颓废的赛博朋克风格不同,未来将会是属于“太阳朋克(Solar Punk)”的时代。他详细介绍说,“太阳朋克”概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卷,设想人类通过3D打印食物等科技的进步,成功解决了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等棘手问题,勾勒出一个更加乐观、洁净、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美好未来,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马晓磊则以一名交通科研工作者的独特视角,为大家介绍了AI大模型助力“未来城市交通大脑”的运行机制。他指出,我国的城市交通系统具有“个体行为差异最大、参与者数量最多、交通网络最复杂、重大活动事件最频发”的特点,许多交通问题难以用传统方法彻底解决。因此,我国交通领域迫切需要构建自己的通用大模型。他满怀信心地表示,在AI大模型的助力下,下一代的交通系统平台将实现全方位的信息融合,能够实时推演交通态势,实现空中与地面信息的高效调度与管理。届时,人们只需输入关键信息,无论是规划交通线网,还是设计可行的公交路径,基于大模型的系统都能自动检索相关数据,并迅速决策生成最优出行方案,让出行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在精彩的圆桌对话环节,由德国史太白技术管理中国总部助理总裁姜昊担任主持人,他与科幻文学作家、世界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郑军,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总工程师张全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合作与成果处副处长苏岳龙,北京清华前沿交叉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马晓磊,美行智慧出行(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郭成春等嘉宾围坐在一起,围绕“未来交通将突破哪些边界”“如何更好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生态”“推动智慧出行‘最后一公里’变革的关键因素”等一系列热门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畅聊与分享。他们各抒己见,共同描绘出了未来立体交通体系的崭新图景,让人们对未来交通充满了无限遐想。
“2025中国科幻大会”以“科学梦想 创造未来”为主题,始终聚焦科幻产业发展,致力于加速科幻产业生态构建,充分展示了科幻产业近年来的建设成果。本届论坛共下设“科幻 + 人才”“科幻 + 人工智能”“科幻 + 生命科学”“科幻 + 未来交通”4个专题论坛,吸引了国内知名科幻界代表、高校专家、媒体记者等数百人来到现场参加活动,共同见证这场科幻与现实碰撞的盛宴。
本文介绍了“科幻 + 未来交通”专题论坛的情况,该论坛是“2025中国科幻大会”的一部分。活动中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未来交通,如郑军提及科幻思维与交通技术发展,弗朗西斯·沃尔索提出“太阳朋克”未来观念,马晓磊介绍AI大模型助力交通系统等,圆桌对话也围绕未来交通议题展开,共同展现了未来交通产业的多元发展可能。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