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孙中山文献展,感受先驱时代力量

本文围绕“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孙中山文献展”展开,介绍了展览中的重要展品,如孙中山致区凤墀函等,还讲述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与孙中山先生的深厚渊源,包括其前身的发展、孙中山对图书馆职能的指示等,同时提及图书馆组建孙中山专藏、出版相关文献等工作,以及展品中《建国方略》等著述的情况和珍贵信札手迹背后的故事。

走进孙中山文献展,感受先驱时代力量

走进孙中山文献展,感受先驱时代力量

在历史的长河中,孙中山先生的事迹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有这样一封信,它承载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启者:弟被诱擒于伦顿,牢于清使馆十有余日,拟将弟捆绑乘夜下船,私运出境。船已赁备,惟候机宜。初六七日内无人知觉,弟身在牢中,自分必死,无再生之望。”这是1896年11月孙中山先生致友人区凤墀的亲笔信函。在信里,孙中山先生详细讲述了自己于1896年10月在伦敦被清政府驻英使馆诱捕,后获康德黎博士营救的整个过程。熟悉中国民主革命史的人都清楚,这一历史事件后来被孙中山写成了《伦敦被难记》一书。随着该书的刊行与广泛传播,中山先生的名字和他所投身的革命事业,也为更多人所了解,赢得了人们广泛的尊敬。如今,这封意义非凡的信出现在了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而举办的“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孙中山文献展”上。南都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此次展览可谓精彩纷呈。除了这封饱含历史意义的信函,还展出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收藏的多种孙中山文献资料,其中包括专著、传记、手迹、照片、录音等。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集中呈现了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奋斗精神与改革创新精神。展览将持续至6月12日,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前往参观,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与孙中山先生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它是全国目前唯一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其前身分别是建于1912年的广东图书馆和建于1933年的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早在1893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行医期间,就常常与陆皓东等人在南园抗风轩(今广州市文德路,原中山图书馆南馆)聚谈时事政治,联络革命志士。在这里,他们怀揣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探讨着改变中国的方法,为革命事业积蓄着力量。1912年,孙中山的主要助手、辛亥革命元老胡汉民以首任广东都督身份,下令保存图籍,开办了广东图书馆。这一举措为后来图书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20年12月29日,孙中山先生来到广东省立图书馆参观,随同人员有参议员谢良牧等。孙中山先生对当时的馆长谢英伯提到:“此等图籍,乃国宝之一种,君宜谨慎保管,及设法扩张,并购入东西国图籍,使成吾国最大之图书馆,以为新文化之一助。”孙中山先生作为时代的先驱,不仅在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为民族谋求出路,还敏锐地指出了现代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即通过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助力文化的发展。1921年1月19日,新加坡华文报刊《新国民日报》以《孙总裁参观图书馆》为题报道了这一历史事件。2020年,画家曹讚以油画形式再现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景。广东作为近现代革命活动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是孙中山思想传播与实践的核心区域之一。大量与孙中山先生相关的原始文献在这里形成,它们散落于官私机构和个人手中。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当时的广州市政府向海外华侨募捐,于1933年兴建了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馆内设有中山纪念部,建立了中山文库,收集了孙中山相关文献500余种。1934年,广东省立图书馆与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合并。1941年,广东省立图书馆在韶关复办,杜定友馆长创建了广东文献专藏。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专门在“乡贤著述”中设“国父遗教”专架,收藏孙中山著述及相关研究文献共计300余种。1987年,省馆组建了孙中山专藏,成为该馆特色专藏之一,并于1988年获批挂牌“孙中山文献馆”。其后数十年间,相关文献在几代图书馆人的珍视与守护下,不断收集扩容。截至目前,专藏中有孙中山专著、传记、研究资料、照片、手迹、录音唱片、辛亥革命资料及纪念物品等共3000余种。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不仅承载着孙中山先生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国过往光辉革命历史的见证。为了全方位展示孙中山先生的思想、革命实践及其影响,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做好收藏工作的同时,不断通过多种方式为社会提供孙中山文献的利用渠道。例如整理专题目录、举办专题展览、主编参编《辛亥革命在广东》《孙中山辞典》《广东省志·孙中山志》等相关专著。2023年出版的《孙中山文献集成》,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台湾古籍保护学会三方合作编辑,收录1949年以前出版的孙中山著述、传记与研究相关文献902种,这更是目前孙中山文献研究出版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南都记者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特藏部了解到,此次展览的展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馆藏不同版本的孙中山先生著作全集、全书、选集等,以及孙中山先生有关《三民主义》学说和《建国方略》学说的著述。另一部分展品则包括研究孙中山先生家世、年谱、传记著述,有关孙中山先生历年革命史迹活动、事件的著述,有关孙中山先生逝世及奉安始末、历年纪念的著述,以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编纂的孙中山先生及辛亥革命相关学术成果等。“《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先生在1917年至1920年完成的三部著作的合集,分别是关于心理建设和革命学说的《孙文学说》、关于物质建设的《实业计划》和关于社会建设和民主原则的《民权初步》。它是孙中山先生对于近代中国革命的学说、制度、物质三个层面系统的构建与规划,具体呈现了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思想、制度、经济的缜密设计。”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安东强教授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实业计划》集中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对当时中国工农业、交通等的现代化设想,如在长江三峡河段修建闸坝、建设16万公里覆盖全国的铁路网等。这份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前瞻性纲领,在今天的中国已渐成现实。以铁路为例,2024年9月,广东龙龙高铁梅州西至龙川西段开通运营,中国铁路运营里程正式突破16万公里,标志着孙中山“建设十六万公里铁路”的百年梦想得以实现,也印证了他的远见卓识。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展出的孙中山先生相关著作版本的年代较早。如有孙中山亲笔签名的《会议通则》是1917年上海中华书局的铅印本;由吴砚云编订的《孙大总统书牍》(上海新中国图书局1912年版)是最早的一部孙中山著作结集;甘乃光编的《孙中山先生文集》(广州孙文主义研究社1925版)是孙中山重要著作的第一部选集;孙中山先生唯一的译作《赤十字会救伤第一法》(【英】柯士宾著,孙文译,日本东京民报社1907年版)这次也亮相了。该书译自英国医生柯士宾于1897年春夏间在伦敦出版发行的著作,是中国近代较早介绍西方医学的译述。不过,说到重要展品,还要数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孙中山致区凤墀函》、孙中山手令《大本营宣传委员公函·第一号》、《大元帅令》等珍贵信札和手迹。区凤墀(1847—1914),名逢时,字锡桐,号凤墀、穑叟,广东顺德人。他是清末民初基督教华人传教士,兴中会员。当然,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孙中山的中文老师,也正是他把孙中山的号“日新”改成“逸仙”,从此“孙逸仙”这一称呼在欧美流传甚广。而分别发自民国六年与民国十二年的两份孙中山手令也引起了南都记者的注意。其中,于1917年9月25日颁布的《大元帅令》,内容为任命叶夏声(1882—1956)代理中华民国军政府内政次长,钤“大元帅印”“孙文之印”朱印。而《大本营宣传委员公函·第一号》则于1923年6月1日颁布。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之前,中国共产党人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参与国民党的改组工作,并加入孙中山第三次在广东建立的革命政权(1923年3月2日,孙中山在广州设立“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革命政权下设大本营宣传委员会,该手令的内容正是孙中山为着国民党的改组工作,特派共产党人陈独秀、谭平山为大本营宣传委员会委员,大力宣传国共两党的革命主张。南都记者了解到,1923年10月底,大本营宣传委员会被撤销。作为仅“存活”了数月的大本营宣传委员会的第一号公函,这份手令弥足珍贵。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孙中山文献展”的介绍,展现了展览中的丰富展品,包括珍贵信函、著述版本等,同时讲述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与孙中山先生的深厚渊源以及其在孙中山文献收藏、整理和传播方面所做的工作。这些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思想理念以及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彰显了这些文献资料对于传承历史、弘扬精神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340.html

(0)
modestymodesty
上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