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知名酱油品牌千禾味业展开,详细介绍了其深陷真假“零添加”争议的事件经过,包括网友质疑、官方澄清、产品检测情况等,还阐述了千禾味业曾凭借“零添加”产品走红及后续业绩高开低走的情况,分析了行业竞争对其业绩的影响以及公司的应对措施。
近日,据微成都报道,知名酱油品牌千禾味业(603027.SH)陷入了一场真假“零添加”的激烈争议之中。部分网友提出质疑,认为“千禾0”仅仅是一个商标,并不等同于产品真正实现了“零添加”。
3月24日,千禾味业迅速发布澄清公告。眉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该公司成品库房以及商场超市在售的相关产品进行了严格的监督抽检。经过专业检测,抽检结果令人安心,所有产品均符合企业标示的酿造酱油国家标准(GB/T 18186)。
千禾味业在公告中着重强调,凡是使用“千禾0”商标的产品,都是实实在在的零添加产品。这些产品仅使用食品原料,绝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检测了包括海天、千禾、加加、欣和等多个品牌的13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检测结果显示,有12款零添加酱油检出镉,含量范围在0.00572 – 0.0110mg/kg。其中,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中检测出0.0110mg/kg的有毒元素镉。
针对这一情况,千禾味业在3月20日于官方微博发布了《关于媒体报道酱油产品检出“镉”以及千禾0与零添加相关情况与消费者的沟通说明》。经公司自查,“千禾0”系列产品除生产所需的食品原料外,未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同时,在非“千禾0”的其他产品检查中,相关的食品添加剂使用也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图源:千禾味业官方微博
对于公司酱油检出“镉”的情况,千禾味业解释称,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的配料为水、非转基因黄豆、小麦、食用盐,未外源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和其它化学剂。“镉”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如水、土壤及农产品中,涉事产品中检出的微量“镉”源于原料本身,并且符合国家标准。
关于“千禾0”商标与“零添加”的关系,千禾味业在说明中明确表示,该系列产品不存在蹭热点混淆零添加概念的行为。设立“千禾0”商标的初心是为了对零添加产品做区别,便于消费者选购,不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图源:千禾味业官方微博
3月24日早间,千禾味业再次发布澄清公告。公告显示,眉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千禾味业成品库房、商场超市在售的相关产品进行监督抽检,共计23批次。3月23日,眉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眉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千禾味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产品监督抽检情况的通告》。经检测,抽检的所有产品未检出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三氯蔗糖、安赛蜜等食品添加剂含量,结果符合企业标示的酿造酱油国家标准(GB/T 18186)。
图源:“眉山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
此外,公告再次强调“千禾0”商标用于区分公司零添加产品和非零添加产品。凡是使用“千禾0”商标的产品都是零添加产品,仅使用食品原料,绝不添加食品添加剂。
在二级市场方面,此次产品检测争议与商标误导质疑,引发了公司股价的剧烈震荡。自3月17日起,公司股价连续暴跌,累计跌幅超8%,市值蒸发超10亿元。不过,3月24日,连跌5天的千禾味业股价开始回升,盘中涨幅一度达3.7%。截至收盘,公司股价报11.6元/股,涨2.29%,总市值119.22亿元。
千禾味业曾凭借“零添加”产品走红,成为“酱油黑马”。2007年,千禾味业首次提出“零添加”概念,并于2008年推出首款“零添加”酱油。2015年,公司将零添加产品作为卖点之一,启动线上运营业务。2018年,千禾味业围绕“零添加”申请“千禾零加”“千禾零零”等商标,但“千禾零添加”商标因政策限制被驳回。2020年,公司成功注册“千禾0”商标,用于区分零添加产品线。
目前,我国对“零添加”尚无统一定义,不同品牌对“零添加”的界定也有所不同。部分品牌将“0添加”作为商标或营销概念,消费者需结合配料表判断产品是否真正无添加。
对于千禾味业旗下的“零添加”产品,公司给出的定义是不添加任何的食品添加剂,比如熟知的味精、谷氨酸钠、防腐剂、增鲜剂、甜蜜素、安赛蜜等。
据微成都此前报道,“零添加”概念曾一度为千禾味业带来业绩上的飞跃。2022年,受海天味业“双标”事件影响,千禾味业凭借“零添加”产品成功抓住了市场机遇,营收从2021年的19.25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32.07亿元,净利润也实现了从2.21亿元到5.3亿元的显著增长。按2023年营收规模排名,千禾味业仅次于海天味业、中炬高新,是酱油行业排行第三的企业。
2023年7月,千禾味业完成定增,募集资金净额7.96亿元,全部用于“年产60万吨调味品智能制造项目”。项目达产后,千禾味业预计将新增年产50万吨酱油及10万吨料酒。千禾味业方面称,公司专注聚焦零添加酿造酱油、食醋、料酒等高品质健康调味品。
业界普遍认为,千禾味业业绩增长的驱动力在于其在消费者愈加注重健康饮食的当下,率先推出了主打“零添加”概念的产品,夺得先机,成为调味品行业的一匹“黑马”。
然而,如今“零添加”概念红利逐渐消退,千禾味业的业绩也出现了高开低走的情况。目前,“零添加”已经成为调味品企业必争之地,千禾味业、海天味业、加加食品、李锦记等调味品企业无一不在布局零添加,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同时,“零添加”产品也越来越多样,除了酱油,还有料酒、米醋、蚝油、番茄酱等。
行业竞争加剧,对千禾味业的业绩产生了明显影响。2024年前三季度,千禾味业实现营业收入22.88亿元,同比下降1.85%;净利润3.52亿元,同比下降9.19%,营收、净利双双下滑。其中,2024年第三季度营收6.99亿元,同比下滑12.63%;归母净利润1.01亿元,同比下降22.58%。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业绩,图源:公司财报
作为千禾味业营收支撑主力,酱油产品在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14.35亿元,同比减少2.44%,营收占比超六成;而第二大品类食醋收入仅2.87亿元,同比下跌10.41%。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主要经营数据,图源:公司财报
面对业绩下滑的困境,千禾味业也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一方面,公司持续扩充经销商数量;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生产线建设。此外,自2024年6月以来,千禾味业推出多款新品,试图通过多元化发展打开市场。
本文详细讲述了千禾味业深陷真假“零添加”争议的事件过程,包括产品检测情况、公司澄清说明以及股价波动等。同时回顾了千禾味业凭借“零添加”产品走红的历程,分析了当前“零添加”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其业绩下滑的现状,以及公司为应对业绩下滑所采取的措施。千禾味业未来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重拾增长态势,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