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国企业的突破式创新这一“中国现象”展开,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包括现实需求、发展阶段和生态体系等方面,同时也指出了中国企业创新存在的短板,并给出了相应建议。
在当今全球科技格局中,中国企业的突破式创新已成为一道不可忽视的“中国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既得益于独特场景需求的有力驱动,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现实需求的角度来看,中国庞大的市场宛如一块肥沃的实验田,为企业创新提供了绝佳的土壤。“市场牵引技术”的创新模式,让中国企业能够迅速地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进而形成规模化优势。举例来说,在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应用场景和消费群体。而家电专利的大量涌现,以及人形机器人工厂和人工心脏的自主研发,这些成果正是基于国内医疗、制造业的刚性需求孵化出来的。
在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天工”在进行奔跑展示(2025年2月24日摄)。新华社图
从企业发展阶段来看,中国企业已经成功实现了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华丽转身。过去,中国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引进和模仿。然而如今,以DeepSeek、宇树科技为代表的硬科技企业在各自的赛道上不断突破技术前沿。这种转变离不开年轻一代企业家的崛起,他们成长于中国工业化和数字化的高速发展期,兼具技术理想主义与务实精神。比如王兴兴、梁文锋等创业者,他们更关注技术本身的价值,而非单纯地追逐短期利润。这种“长期主义”思维,恰恰是推动突破式创新的核心动力。
2025年央视春晚后台的杭州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 新华社图
从创新生态体系来看,中国创新正逐步形成“内生 + 全球化”的双循环模式。一方面,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的科学工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吸纳全球顶尖人才和嵌入全球产业链,实现了技术的快速迭代。中国创新的优势并非依赖单一要素,而是技术、资本、市场与政策协同作用的产物。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为例,这正是电池技术突破、政策补贴、消费升级和产业链整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在肯定中国企业创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存在的短板,理性看待突破的边界。尽管中国在应用端创新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底层技术(如芯片、工业软件)上仍依赖进口,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中国企业在保持市场敏感度的同时,还需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耐心投入,避免陷入“浅层次创新”的陷阱。↑专家观点
梁正(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企业突破式创新这一“中国现象”,分析了其在现实需求、发展阶段和生态体系等方面的驱动因素,展现了中国企业创新的良好态势。同时也指出了底层技术依赖进口、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等短板。中国企业应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以实现更长远的创新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