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儿童结核病这一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之际,连线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中心专家,围绕儿童结核病的特点、早期信号识别、家庭防护措施、能否根治及预防方法等家长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呼吁多方协作共同为儿童抵御结核病。
结核病一直以来都是全球范围内极为严峻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的相关专家特别指出,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还处于发育阶段,尚未完全成熟,所以他们属于结核病感染的高危人群。世界卫生组织在202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新发的结核病患者当中,儿童所占的比例达到了12%。
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新华社记者专门连线了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中心的专家,针对家长们普遍关心的儿童结核病防治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一问:儿童结核病有什么特点?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中心主任医师杨海明介绍,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引发的慢性传染病。儿童结核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一,传染源大多是家庭内的成人患者,像父母、祖父母等与孩子密切接触的人。其二,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够成熟,在初次感染结核菌之后,很容易发生全身播散的情况。其三,儿童结核病的症状不典型,而且个体差异比较大。部分患儿仅仅表现为低热、食欲不振或者体重不增加,这种情况很容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或者其他肺部感染。
因此,在家庭内部,尽早发现、隔离并治疗成人患者,是降低儿童感染结核病风险的关键所在。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中心主任医师杨海明在病房为患儿会诊。(北京儿童医院供图)
二问:如何识别儿童结核病早期信号?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中心主任医师李惠民表示,持续咳嗽超过2周、反复低热并伴有夜间盗汗、生长停滞是识别儿童结核病的重要警示信号。
儿童结核病的症状个体差异较大,家长们需要格外警惕以下这些表现。发热方面,多为午后低热,并且持续时间超过2周,同时还会伴有乏力、夜间盗汗的症状。咳嗽方面,持续干咳超过2至3周,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咯血或者胸痛的情况。全身症状表现为食欲差、体重不增加或者下降,婴幼儿可能会表现出精神萎靡、无故哭闹。
如果孩子有与结核病患者的接触史,或者出现了上述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胸部X线、痰液及血液检查,以免延误治疗。
三问:家庭中有结核病患者,如何保护儿童?
杨海明医生指出,要落实“隔离、防护、监测”三原则。
隔离措施方面,处于结核活动期的患者应该单独居住,避免与儿童共用如餐具、毛巾等物品。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需要遮掩口鼻,痰液要进行密封处理。
环境防护方面,每日要开窗通风2至3次,每次通风时间至少30分钟。患者的房间要定期进行消毒,儿童要勤洗手,并且加强营养摄入,以此来提高自身免疫力。
密切监测方面,如果家中有人被确诊为肺结核,患者要规范治疗,家中的密切接触者要尽快进行筛查并做好防范措施。如果儿童只是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呈阳性,但没有活动性肺结核的症状,并且胸部影像学检查也没有发现活动性病灶,那么孩子可以正常上学。
四问:儿童结核病能否根治?儿童如何预防结核病?
李惠民医生称,在规范治疗的情况下,儿童结核病的治愈率能够达到98%。治疗要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疗程通常在6个月以上。同时,要注意增强孩子的体质,避免孩子接触传染源,并且要定期随访1至3年。
在预防方面,卡介苗仍然是重要的预防手段,新生儿应该按时接种卡介苗。如果家庭成员出现咳嗽、低热等症状,需要及时排查是否患有结核病。
结核病虽然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但是它具有隐匿性,而且存在家庭内传播的风险,这仍然需要我们高度警惕。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儿童结核病的筛查和规范化治疗;家长需要提高防范意识,做到早识别、早干预;社会各界也需要共同强化健康意识,履行健康责任。通过多方的协作,为儿童筑起一道抵御结核病的坚实屏障。
本文围绕儿童结核病这一公共卫生问题,通过专家解答的方式,详细阐述了儿童结核病的特点、早期信号、家庭防护、根治情况及预防方法等内容,强调了多方协作在儿童结核病防治中的重要性,呼吁共同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