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直播行业盗播现象展开,详细介绍了盗播的表现形式、商家维权面临的困难,以及盗播行为带来的法律问题,同时专家提出了相应的整治建议。
在如今热闹非凡的直播世界里,一场场别有用心的盗播闹剧正在悄然上演。
走进一个直播间,一位女主播正拿着衣架,热情洋溢地向观众们介绍2025年春季新款长袖T恤。她时而侧身,时而背身,全方位地展示着T恤不同角度的着装效果。同时,她还在直播间里不停地走动,将T恤的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地呈现给观众。
然而,就在同一时间段,该平台上却出现了许多“孪生”直播间。这些直播间里的主播,无论是发型还是佩戴的首饰,都和正版直播间的女主播一模一样,就连直播间的背景布置也毫无差别。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这些主播面容模糊,神情呆板,讲解的声音和嘴型也对不上。
据第一家直播间的商家向记者透露,这些所谓的“孪生”直播间,其实是盗播了他们店铺的直播内容,还使用AI技术更换了主播的脸。
记者经过多场直播的观察发现,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平台上的盗播现象十分猖獗。不少直播间被盗播后,盗播者会售卖山寨货。消费者一旦买到问题商品,往往会找被盗播的商家维权。“这种情况不仅很难被发现,而且维权成本极高。跨平台举报时,需要提供大量材料才能证明对方是盗播,有时候即便提供了材料,举报也不一定能成功。”被盗播的商家们对此深感无奈。
盗播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
在某平台的一个直播间里,主播正从多个方面详细讲解着自己所穿的衬衫。“我们这件衬衫采用了多种面料进行混纺,所以它的抗皱性和稳定性都非常好。而且性价比超高,无论是搭配裤装还是裙装都十分合适。”主播一边说着,一边举起右手指了指上方,提醒观众认准“××定制”。顺着主播的指引,观众可以看到直播页面左上角的账号昵称正是她口中的店铺名称。
没过多久,记者又刷到了另一家店铺的直播间。这里的场景和刚才的直播间一模一样,主播也是同一个人,声线也毫无差别,介绍的同样是那件上衣。但这个直播间里有些嘈杂,还时不时传来画外音:“欢迎××进入直播间”。经过对比,记者发现该直播间的商品链接和前面的店铺并不一致。
记者联系了前面店铺的客服询问情况,客服表示商家目前在该平台只有一个账号、一家店铺,记者后来看到的直播内容均属于盗播。
记者还注意到,当用户在售卖某件服装的直播间中停留过之后,一些平台就会自动推送更多销售相同服装的直播间。仅仅观看了两个小时的直播,记者就刷到了四个不同的直播间。这些直播间里的主播体型和穿搭配饰都相同,但却被AI换了脸,而且售卖的同一件短袖来自不同的店铺,价格也各不相同。比如原主播直播间里售价59.9元一件的短袖,在其他直播间里分别变成了39.9元、49.9元和69.9元。
记者在其中一个涉嫌盗播的直播间留言问道:“刚刚在其他直播间看到了一样的内容,这位主播是AI换脸吗?”
随即,页面显示:“你已经被踢出直播间,将无法再进入该主播直播间。”同时,记者的这个账号被拉黑。而当记者通过另一个账号进入该直播间时,商家却强调:“我们是主播在播哦。”
在某第三方消费者投诉平台上,记者以“盗播”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3000条相关投诉。在调查过程中,也有不少消费者向记者表示,自己看直播后买到了货不对板的商品,这才意识到该直播间可能盗播了其他品牌直播的内容。
对于被盗播者来说,维权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
去年12月,某电商运营团队在公示的《“内容作弊:盗播”违规细则》中明确罗列了盗播类型,像直播间播放他人直播录像素材的音/视频;直播中将他人直播录像作为主要直播画面/背景,小窗有人物或者商品出镜的大小窗类;编辑他人直播内容后使用的,如未经授权,截用他人直播片段循环播放,盗用他人直播画面并用AI替换人脸或者其他信息等,都属于平台的违规行为。
尽管电商平台对盗播有着明确的规定,但被盗播者想要维权却并非易事。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盗播的操作其实并不复杂。运营人员在电脑端或者手机端使用软件录制目标直播间的内容,然后用相关剪辑软件对视频内容进行剪辑,接着通过直播伴侣、OBS等软件搭建直播间,并将录好的视频放在自己直播间开播,就能够通过中控平台添加直播间商品、回复网友弹幕信息。
“2024年下半年开始,盗播现象开始频繁出现。”在上海工作的某服装品牌负责人刘先生告诉记者,盗播往往是跨平台操作,被侵权方维权成本较高。“维权的时候需要跨平台去举报,要提供很多材料才能证明我们是原创、是先进行直播的,有时候还举报不成功。”
“然而盗播的成本却很低。”刘先生无奈地说,“他们(盗播者)只需用录屏软件直接录我们的直播,然后注册账号就可以了。有时候他们会同时用好几个账号进行直播,就算被封了,换个号又能继续盗播。”
在调查中,还有商家向记者反映,消费者收到盗播直播间的劣质产品后,往往会先找到自己。虽然商家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向消费者解释和举报,但却很难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实际上,消费者辨别是否为盗播并不困难。希望以后消费者遇到盗播行为能及时举报。”刘先生表示,判断是否为盗播主要看主播会不会和用户互动。“像我们卖服装的主播,会很关注弹幕和评论区。观众让看一下后面,主播就会转身看一下后面;观众问尺码等问题,主播也会及时关注并回复。”
盗播带货行为不仅损害了被盗播者的利益,还存在诸多法律问题。
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常莎认为,盗播带货行为本身涉嫌侵犯相关主播的肖像权。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盗录、盗播其直播视频,涉嫌侵犯视频著作权人的著作权。盗播带货可能使主播的流量由原直播间流向盗版直播间,导致用户黏性降低、流量下降,严重影响其商业价值,该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如果盗播带货直播间所售产品为山寨货,还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对消费者构成欺诈。
“盗播往往呈现‘A平台引流、B平台交易、C平台传播’的链条化特征,但各平台用户行为数据互不共享,难以追踪完整的侵权链条,导致盗播产业链打而不死。”常莎说。
在受访专家看来,主播们在镜头前辛苦带货,而“李鬼”们却不劳而获,将他人带货的直播视频和图文资料直接搬运,当成引流带货的幌子吸引消费者。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诚信和法律底线,还破坏了健康的直播行业生态。因此,对盗播带货乱象亟须依法整治。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尹旭认为,目前直播带货行业还存在一些漏洞需要填补。比如一些平台实名认证流于形式,未严格执行实名认证制度,盗播者利用技术手段如镜像翻转和画中画遮挡来规避AI识别,使得侵权者可以通过购买手机号或虚拟身份轻易注册账号。盗播行为极易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肖像权、商业秘密等合法权益,但被盗播者想要维权往往比较困难,在诉讼等环节需要承担较重的举证负担,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对此应当完善规则,为相关权利人主张权利创造条件。
“要想解决盗播打而不死的问题,亟须借助科技手段完善平台监管。短期内可通过高效率‘事前预防 事后追责’等方式专项打击遏制势头,强化平台责任,以‘实名认证 人脸识别’的方式促使主播关联信用体系。”黄尹旭说。从长期来看,可依赖技术迭代完善平台监管,采用内容加密与追踪方式,结合动态数字水印(如用户ID绑定)、区块链存证技术,实现盗播内容溯源。
“有关平台和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直播带货规则,明确盗播带货行为的法律责任,监管部门也应加强查处盗播带货行为,及时处理被盗播者和消费者的投诉举报。对于盗播带货行为,被盗播者同样要积极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平台提供线索。”常莎说。
本文揭示了直播行业中普遍存在的盗播现象,包括多样的盗播形式、商家维权的困难以及盗播带来的法律问题。专家指出盗播严重破坏了市场诚信和直播行业生态,呼吁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平台明确责任,形成合力,借助科技手段完善平台监管,同时商家和消费者也应积极维权,共同整治盗播乱象。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