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95后”为主的科研团队在重庆国创轻合金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试基地,围绕铝合金再生循环技术展开攻关的故事。他们从零起步,通过高温取样、深入研究,在再生铝熔体分析技术上取得突破,初步形成研究成果并吸引企业合作。
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浪潮中,一支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95后”科研团队,正悄然在铝合金再生循环技术领域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走进重庆国创轻合金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试基地厂房,只见熔保炉的闸门紧紧关闭,电子仪器上“759℃”的数值格外醒目,仿佛在向周围的人警示着炉中那惊人的热量。
在这里,40℃以上的室温已然成为常态。就是在这样酷热难耐的环境下,一支以“95后”为主的科研团队,长期坚守在高温熔炉的旁边。他们怀揣着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潜心钻研铝合金再生循环技术,试图从那银色的铝水中解锁绿色低碳的密码。
画面中,陈婷(右)正与团队成员一道,认真地对铝水样品进行检测。这专注的神情,正是他们科研精神的生动写照。
万事开头难,这支团队的科研之路也是从零起步。铝合金绿色再生循环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系列环保、低碳且高效的方法,对废铝制品进行回收、处理以及再利用的技术体系。铝产业的工艺改进涉及到众多方面,要想取得科研成果并有效推动成果转化,就必须找到关键的着力点。研发工程师陈婷在入职之后,便一直在思考如何推动再生循环技术的攻关工作。
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陈婷毅然回归产业一线。她深入到生产线上,与工人师傅们交流探讨,从他们那里寻找思路、探索方向。经过一番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她发现杂质是影响再生铝循环使用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业内却缺乏再生铝熔体质量数据库,这使得企业难以快速准确地判定再生铝在使用条件下的夹杂物形貌和成分。如此一来,优化工艺流程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都被大大抬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也随之降低。
找到了突破口,团队的科研工作便有了明确的方向。陈婷回到实验室,针对再生铝熔体质量分析展开了深入研究,并迅速组建起了一个四人团队。
在科研的过程中,高温取样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随着一阵机械的嗡嗡声响起,滚滚热浪扑面而来,室内温度瞬间升高。一股银色的“溪流”顺着流槽缓缓流出,那是高温的铝水。团队成员赵浩东身着厚重的防护服,头戴安全帽,稳稳地踏上支架。他手持一柄长长的“铁勺”,小心翼翼地从“溪流”中舀起一勺铝水,然后缓步走下支架,将铝水倒入准备好的容器中。仅仅这短短5分钟的取样流程,他却做得格外认真。
赵浩东解释道:“再生铝熔体质量分析需要最‘新鲜’的铝液样本,所以只能从生产线上现取。而铝液样本是700多摄氏度的高温液态金属,只要碰到一点水就会‘放炮’(指铝水爆炸飞溅),要是溅到身上,后果不堪设想!”每次取样前的准备工作都需要一个多小时,赵浩东都会反复检查防护措施,确保万无一失。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赵浩东取样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他说:“取样越频繁,意味着数据收集变得更快、更准、更有效率,也预示着我们的研究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在光学显微镜实验室里,两台高精度显微镜正专注地对最新制备的渣样进行观察。旁边的实时成像显示系统上,黑白两种色块一左一右占据了屏幕,而色块交界处那些不规则、颜色异常的夹杂物,则是团队观察的重点。当前,主流的再生铝熔体质量检测方法是通过光学显微镜和肉眼观察。
建立行业再生铝熔体质量数据库的想法,在团队成员的心中悄然扎根。2023年底,团队收集了上百个再生铝熔体样本。他们先用传统方法对其中前20个样本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作为基础资料录入数据库中。团队成员郭茜介绍说:“2个小时检测一次,我们前后用了3个月时间才完成。”在此基础上,团队逐步建起了基础数据库,并结合数字化手段初步搭建了一套实验室检测方法。这一创新举措,成功将检测时间缩短到了1个小时以内,同时显著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如今,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初步形成。不少企业主动前来寻求合作,他们已经收到待测铝合金样品超过200件。这不仅是对团队科研成果的认可,更是他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本文聚焦以“95后”为主的科研团队在铝合金再生循环技术上的探索与突破。他们从零起步,通过深入产业一线找到问题关键,在高温取样等艰难工作中持续钻研,成功在再生铝熔体分析技术上取得进展,建立数据库并优化检测方法,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研究成果也得到企业的关注与认可,展现了年轻科研力量的创新精神和担当。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