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民政部、中国残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困境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通知》展开,阐述了该通知的重要意义、核心关键点,并对各关键点的具体内容进行解读,最后强调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和全社会关爱责任。
在不久之前,民政部和中国残联携手印发了《关于加强困境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通知》。这一举措意义重大,它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相关决策部署的关键行动。这不仅能够有力推动我国困境残疾儿童权益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还能营造出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浓厚氛围,对于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以及实现共同富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于加强困境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通知》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相关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图为困境孤独症儿童在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
需把握三个关键点:兜底保障、家庭帮扶和融合服务
《关于加强困境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通知》涵盖了7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三个核心关键点是我们认识和理解该通知的关键,分别是兜底保障、家庭帮扶和融合服务,需要我们着重去了解和把握。
首先,困境孤独症儿童在康复、照料、护理以及社会融入等多个方面普遍面临着诸多困难。所以,为他们提供兜底保障是十分必要的。通知的第二条和第三条都着重强调了“兜底”。第二条“加强生活保障,兜准兜牢底线”明确指出:“各地民政部门要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境孤独症儿童及家庭按照规定程序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对于暂不符合救助条件的,要将其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范围,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知晓率。一旦符合救助条件,经监护人申请,应根据困难类型和困难程度,按照规定给予救助帮扶。”第三条“发挥机构职能,提供兜底监护”则要求:“各地残联组织要协调相关专业机构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开展康复服务提供技术指导,并依申请将符合条件的机构及时纳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由此可见,通知特别注重从生存保障和0 – 6岁孤独症儿童抢救性康复这两个方面发力,确保兜住生存的底线和康复的底线,从而满足困境孤独症儿童最迫切、最需要的两个需求。其他具体举措,我们只需遵照通知执行即可。
其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和终身老师。然而,困境孤独症儿童由于养育的难度和压力较大,仅仅依靠家长的力量往往难以促进他们的成长。因此,通知的第四条专门提出“加强家庭帮扶,提供监护支持”,要求:“各地残联组织要发挥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和各类孤独症家长组织的作用,推动将困境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纳入孤独症儿童家庭互助服务范围。”从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残联在为困境孤独症儿童家庭提供帮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有很多工作可以探索和开展,各地残联可以在服务该群体的过程中积极寻找更有效的帮扶方式。
第三,对困境孤独症儿童进行帮扶的目的是让他们能够顺利融入社会。所以,通知要求:“开展困境孤独症儿童社区融合、教育融合、就业融合等服务,帮助其融入社会生活。”实际上,轻中度孤独症儿童经过有效的帮扶,是能够具备学习和就业能力的。例如,有些孤独症患者具有较好的空间细节记忆力,经过规范的培训和教育后,他们完全可以胜任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师等职业;孤独症患者规则意识较强,比较适合从事图书管理员、数据分析师等工作。为此,通知中提及了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村(社区)关爱服务困境儿童的工作站点以及学校、能够提供职业培训的公益慈善项目等,这些都将分别为困境孤独症儿童提供融合服务,具体内容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通知特别要求各地在开展工作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尤其要注重保护困境孤独症儿童的个人隐私。这也是众多孤独症儿童家庭的心声,体现了国家对这个群体人权保障的重视,各地应严格按照《困境儿童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办法》的要求执行。
总之,关爱困境孤独症儿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只有大家齐心协力,伸出援手,才能为这些孩子撑起一片充满希望的晴空。
本文介绍了民政部、中国残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困境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通知》,阐述其重要意义,详细解读了通知中的三个核心关键点:兜底保障、家庭帮扶和融合服务,还强调了工作中保护儿童隐私的要求,呼吁全社会共同关爱困境孤独症儿童。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294.html